眼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结构,前部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等通常被称为眼前段组织,而眼球后部的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则通常被称为眼后段组织,这些眼后段组织的病变往往被统称为眼底病。 (眼球结构示意图) 1常见的眼底病有哪些临床上常见的眼底病变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视网膜血管阻塞、老年性黄斑变性以及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等。 2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中老年人多见的眼底疾病,患者通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粘度、吸烟、喝酒及疲劳焦虑等病史。发生该病时,患者大多突然感觉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遮挡,没有疼痛,不伴有眼红等不适。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首要治疗是控制全身性疾病,其次是遵医嘱根据病情以及参考眼科相关检查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进行药物包括抗VEGF药物、激光甚至手术治疗。要密切遵医嘱随访,防止病情反复以及恶化,一旦发生玻璃体出血或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将会严重损害视力且治疗非常棘手。 3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区的退行性病变,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临床上分为萎缩性和渗出性。黄斑是视网膜最为重要的区域,我们之所以具有1.0以上的视力和色觉就取决于黄斑的健康。老年性黄斑变性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年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相关因素。 发生黄斑变性后通常表现为视物模糊,特别是中央区视物不清且多伴有视物变形如物体扭曲、直线变弯曲等。如出现上述不适,建议您及早进行详细眼底检查以及与之相关的眼科特殊检查如FFA/OCT等。既往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随着医学生物技术发展,“不治之症”终于有了克星-抗VEGF,尽管目前该药并非万能也并非对所有人有效。 4视网膜裂孔及脱离视网膜是眼球最内层的一层组织,类似于传统照相机的底片,由内侧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和外层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组成。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由于如下原因,如中、高度近视眼、自身退行性改变、外伤等出现破裂即形成视网膜裂孔,如果眼内的液体经过该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导致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分离,即形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典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往往会有先兆,比如眼前有黑影飘动、甚至闪光感(闭目下也能看到),特别是在运动眼球时更容易观察到,如果遮挡对侧眼时出现眼前某一个方向有暗区甚至该暗区随着时间延长范围逐渐扩大,则预示着视网膜脱离已经发生且脱离范围在不断扩大。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建议大家及早就医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同时避免过度运动特别是头部运动,除不伴有脱离的视网膜裂孔能够通过眼底视网膜激光治疗外,视网膜脱离通常都需要手术来治疗。预后与脱离时间长短以及脱离是否累及到黄斑区等因素有关。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或者病程达到一定程度,眼底视网膜会出现一系列的微血管病变,进而引起眼底出血、渗出甚至增殖,造成视力下降。视力受损程度与糖尿病眼底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而病变的程度又取决于您的血糖控制水平和糖尿病病程的长短。 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养成定期眼底检查的良医院进行散大瞳孔检查眼底。一旦出现增殖前期或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选用眼底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而当病变严重到有玻璃体出血甚至发生视网膜脱离,无法常规进行眼底视网膜激光时,则唯有玻璃体切割手术方能恢复一定视力,需要强调的是,一旦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都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往往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言,最为关键的是预防其发生和减缓其发展。 如何远离眼底病: 定期检查随访 01 儿童及青壮年最好半年到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而老年人以及“三高”人群三个月就需要散瞳眼底检查一次,有眼底疾病患者严格遵守医嘱定期检查。 注意饮食 02 眼底病患者尽量少用或不用高热能食品,如:糖类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等,少吃动物油脂,少吃酱菜等盐腌制食品,多吃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胡萝卜,适当增加海产品的摄入,如海带、紫菜、海鱼等,镁低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视网膜病变,适当地补充镁是防止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措施,含镁丰富的食品有绿叶蔬菜、小米、荞麦面、豆类及豆制品等。 运动及日常生活方面 03 眼底病患者的运动:要把握力度,避免过力或过猛活动导致视网膜脱落。在糖尿病的中晚期,患者大都会出现视网膜上的毛细血管壁脆弱,运动时突然用力会造成血压一过性升高,增加视网膜上的压力,引起视网膜脱落,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失明。同时,血管壁破裂还会造成眼底出血。做一些伸展运动,大概在10分钟左右,可以让毛细血管逐步适应血压的升高,让视网膜的受力有个缓冲过程,从而避开视网膜脱离的诱因。各种眼底病变患者生活中均需要注意进行温和的运动,不宜选择高强度、大运动量、激烈的运动,最好以散步、太极拳为主。 另外,眼底病变患者在生活中还要避免任何需要突然用力的行为,如突然从地上搬起重物、用力咳嗽、便秘等。 定期检查、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远离眼底疾病。 医院 明亮视界,从龙川康明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