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近视眼呈现高发、低龄趋势。数据显示近视度数每增加度,眼轴长度相应增加0.37mm,眼轴的增长造成眼球后极部视网膜所受的牵拉相应增大是高度近视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越来越成为成人复杂眼底病导致视力下降、视功能受损甚至失明的重要因素。近期《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采访到马翔教授,就复杂眼底病的治疗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访问。 ?黄斑手术,精益求精? 高度近视眼的致盲性眼底并发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黄斑变性,包括豹纹状眼底、网膜脉络膜萎缩、弥漫性萎缩、斑片状萎缩以及黄斑萎缩等;二是黄斑牵拉,即高度近视黄斑牵拉引起的病变,例如黄斑劈裂、中心凹脱离、黄斑裂孔包括导致的视网膜脱离等。马教授指出,由于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高度近视黄斑疾病曾是眼底手术的一个“禁区”。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对视功能和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但是,黄斑疾病手术仍存在很多挑战和争议,一是容易产生黄斑裂孔和黄斑脱离,二是手术后复发率高,效果不能保证,加之高度近视眼脉络膜萎缩,眼轴的拉长,手术的难度大大增加。马教授团队创造性地在国内率先开展疑难复杂眼底病27G微创手术,利用更加精细的玻切系统和手术工具进行手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新型芯片的自主研发? 年,德国蒂宾根和雷根医院的医生与科学家一起为2名因患病而失明的患者植入了直径3mm的视网膜芯片,使患者在术后看见了由电子刺激产生并由像素点组成的图案,这标志着全球首例视网膜芯片的成功植入。 视网膜芯片移植有多种类型,主要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或先天性眼病等双眼无光感的患者,患者虽然有视网膜视锥细胞或视网膜色素细胞等不同结构的病变和萎缩,但其后的神经信号传导仍然是完整可工作的,将芯片移植到视网膜表面或视网膜下,通过光-电信号转换和传导使患者产生光感甚至恢复部分视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科学工作者的第一代芯片是移植在网膜表面,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外部设备需要额外佩戴。二代以德国为代表的视网膜芯片埋在网膜下,转换设备可直接植入皮下。目前这种视网膜芯片已投入三期临床试验,多中心研究显示其效果已得到一定认可。马教授表示,目前其团队与国外机构以及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做的硅胶芯片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变形、组装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其信号传导途径也有所改进。此外,团队也力图通过自主研发使芯片自身可以完成信号转换,而不需要依赖外部设备。马教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能为双眼无光感的患者带来光明。 ?创新发展,加强交流? 美国眼科学会年会(AAO)是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眼科学术盛会,会议交流了大量前沿动态的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制订眼科标准,创新并推进眼科专业的发展。马教授高度评价了AAO年会在国际眼科交流中的突出地位,指出在AAO中,中国眼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值得骄傲,部分领域能够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平,不但承担了国际上的多中心研究工作,更将中国创造的产品推广到国际,使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受益。最后,马教授寄语中国眼科事业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创新发展,为国家和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置顶方法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国际眼科时讯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