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进行检查,常常会被医生要求检查眼底,不少糖友会说, 为什么要检查眼底? 怎么会有糖尿病眼病? 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会不会变瞎? …… 所以,自认为视力还不错让许多糖友平时忽略护眼,往往等到眼睛不适或视物医院做个检查,如此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遗憾…… 警惕:视力下降多是晚期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对于糖友来说这扇窗显得十分脆弱。糖尿病会给眼睛带来诸多问题,如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眼病成为了糖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最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眼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眼睛出现肿胀、视物不清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晚期,或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不仅视力难以恢复,甚至还有致盲的危险。所以糖友一确诊有糖尿病后,就需立即做眼底检查。 勤去眼科九成眼病可预防可以说,检查眼底是预防糖尿病眼病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用开刀,只需借助眼底镜,就能清楚地把视网膜、视神经乳头、黄斑等眼底结构一览无余,早发现早治疗,90%的糖尿病引发的视力缺损和失明都可能避免,一方面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另一方面疗效也更佳。 多久查一次眼底合适?不同病情的糖友检查的频率大有不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 ①未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应每1~2年进行1次检查; ②已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应增加检查频率,建议3~6个月检查1次,并及时进行治疗; ③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每3个月检查1次为佳。 此外,糖友一旦发生眼部不适,医院就诊,切不可用“拖”字策略,延误了最佳的就诊时机。 护眼妙招,预防糖尿病眼病 除了定期查眼底外,糖友平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件事,才能保护好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 1 控制好“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这三兄弟到处横行霸道,眼睛也是它们祸害的对象之一。它们会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等的发生、发展,其中高血脂还会阻塞视网膜血管。总之,控制住它们,不仅有利于预防糖尿病眼病,大部分的糖尿病并发症也可消失无影。 2 把握好运动节奏:运动量过大或者过急,有可能会诱发眼底出血。已经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则需避免运动。此外,糖友也不宜做潜水。 3 合理用眼: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它们也成为人们眼睛的敌人,过度用眼是糖友干眼症和眼疲劳高发的罪魁祸首。糖友尤其需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熬夜及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建议每用眼1个小时需休息10分钟,且每天近距离用眼不宜超过6小时。 4 外出防护: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白内障。所以,糖友外出需要做好防护工作,晴天需打遮阳伞,或戴上能防紫外线的墨镜等。 糖友要小心“糖网病” 糖尿病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DR)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眼内视网膜组织发生的渗漏性、闭塞性和增殖性的微血管病变,它的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类型、病程及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7年以上约有50%发生,17-25年者约有90%发生。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年以内眼底基本正常,发病5年后约有25%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年后上升至60%,15年以上者发生率可达75-80%,20年以上者为%,若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则发病率更高。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应该定期查眼底,尤其是刚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这类患者的症状很隐匿,在确诊的时候其实疾病已经在体内启动好长时间了,一定要在确诊糖尿病的同时去眼科做全面的检查。 “糖眼”的高发人群 1、糖尿病长期控制不好者。高血糖持续时间长,容易引起糖尿病眼病。 2、病史较长的糖友。临床上很多糖友在确诊前已有多年病史,还有出现眼病并发症时才发现糖尿病的。 3、妊娠糖尿病。建议糖妈妈们每3个月检查眼底1次。 4、合并高血压的糖友。特别是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友;还包括同时口服避孕药丸、吸烟等糖友。 5、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友。这类糖友发病早、病情重,容易患眼病。 6、低龄糖友。确诊年龄为19岁以前者,7%的糖友10年后将发生糖尿病眼病。确诊年龄为20—39岁者,10%的糖友10年后发生糖尿病性眼睛病变。 糖友保护眼睛3个小窍门 首先,出去锻炼应在保护眼睛 强烈的阳光,应戴防护眼镜,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照射的环境,避免阳光视网膜。冬季户外活动也应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雪紫外线损伤视网膜,造成所谓的“雪盲”。 其次,应避免剧烈运动 喜欢跑步,玩,因此不适合糖尿病眼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增殖期,视盘或视网膜新生血管壁薄和脆弱,容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破裂和出血。当头部的振动过大或长时间剧烈运动,玻璃体视网膜增大,牵引网,引起视力下降或轻,给病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 再者,应选择适合的场地 不论是何种眼病,通常都会造成视力的减退。因此,在选择运动场地时,要求地面尽量平坦,没有较大的起伏落差,光线要充足,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在室内健身器械上锻炼,以免发生摔倒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