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袭眼没感觉10年病程有一半人

时间:2017-6-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而相关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糖网随着病变进展,甚至会引起失明!如何预防糖网呢?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防盲呢?

日前,羊城晚报记者在主题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的讲座上,中山眼科中心特需医疗中心主任、眼底病中心副主任张少冲指出,最好的建议就是糖尿病患者养成每年做眼底检查的习惯。

图/东方IC

糖尿病眼病成眼科常见病

在讲座现场,记者看到很多病人是戴着墨镜过来的,他们表示“对糖尿病导致的眼病,一无所知”,有人表示直到突然失明,才知道糖尿病已经“袭眼”。

张少冲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升高,糖尿病眼病已经成为眼科常见病,目前我国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每10个成人就有一个糖尿病。1/3的糖尿病人中有糖网,约万人。

  

他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眼病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白内障、青光眼。其中,“糖网”与糖尿病黄斑水肿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首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最担心的眼部并发症。

为何糖网如此可怕?

张少冲向现场读者解释,这跟眼睛的工作原理有关。黄斑是视网膜的一部分,在视网膜中心,80%的视力来自黄斑,如果视网膜(尤其是黄斑)生病了,会严重影响视力。

而糖尿病会导致视网膜的小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令血管变得脆弱,就像有裂缝的水管,容易渗漏、出血,从而引起视网膜的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视物模糊、扭曲、眼前黑影飘动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避免不可挽回的视力损失。

“如果糖友出现视物模糊、扭曲、眼前黑影飘动,记得及时去眼科就诊。”张少冲提醒,“90%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严重视力损害可以避免,只需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和定期复查。”

图/东方IC

糖尿病“上眼”,就像温水煮青蛙

有些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天天按时按量吃药,每月内分泌科医生随诊,视力正常,没出现异常的眼部症状,所以并没有定期检查眼底的习惯。而张少冲表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查早治非常关键,因为它是进展性眼病,部分患者进展迅速,随病变进展视力损害加重,甚至最后引起失明。

糖尿病“上眼”,就像温水煮青蛙。很多糖尿病患者直到一只眼睛看不见,才想起要去眼科治疗。据了解,I型糖尿病病程10年者,约80%会“上眼”,患病15年以上者几乎%中招。而II型糖尿病患病十年,约55%会眼睛会有症状;患病15年以上,则有70%的患者会中招。

因此,张少冲建议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患病时间长、血糖控制不好或有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者更要警惕,从确诊糖尿病时就要开始检查眼底,最医院做一次眼部检查,及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常用的眼底检查有眼底照相、OCT检查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等。

预防糖尿病眼病,从以下三点入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断发展的,那有没有方法可以延缓它的进展?张少冲表示,目前还没有技术可以逆转病情或者完全阻止它的发展。只要患者能够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再加上定期复查,可以大大延缓糖网的发展,改善黄斑水肿等问题,甚至能长时间保持可用视力。

预防糖尿病眼病,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重视全身情况控制:除了高血糖外,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肾脏疾病等疾病者,也越容易得“糖网”。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血压,改变不合理饮食与生活方式,这些对糖网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2)定期眼科复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进行性的,早期常无典型症状,单眼患病时不易察觉,因此糖尿病诊断确立后应在眼科医生处进行定期随诊。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随诊间隔时间可定为一年,出现视网膜病变者应缩短随诊间隔时间。

(3)重视眼底检查:不单查视力,还要查眼底。糖尿病眼病患者视力下降明显时,视网膜病变多半已是晚期。所以,要想通过查视力去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靠的。

张少冲强调,即使糖尿病“上眼”,根据具体进程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早期糖网需定期随访,对于有进展倾向的患者进行药物和激光干预,而中晚期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但对于晚期糖网,不仅治疗难度大,而且面临很高的致盲风险。

文/羊城晚报记者余燕红通讯员魏春福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张华)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