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冠军烧烤夜归人一口瓜两口面,血糖飚

时间:2021-7-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是第十四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

常大妈

二院每年这时候的义诊我都会来,而且风雨无阻。我都得糖尿病十几年了,经常到这儿内分泌科找徐磊主任复查,这么多年血糖一直都控制的很好,他不仅对我们患者很有耐心,主要还教我们可多生活中控制血糖的“诀窍”。

11月14日上午,医院举行第十四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义诊活动。一大早,病房楼一楼大厅就来了很多参加义诊的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为前来咨询的病友和市民进行健康宣教、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足筛查。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旨在强化护理工作者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干预糖尿病危险因素,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切实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饭后两小时血糖监测非常关键,特别对正在吃药或打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饭前、饭后、睡前血糖都要测,全天血糖都达标才算控制好了。”徐磊主任说。

王大爷刚测完的空腹血糖都12点多,就因为平时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一个劲儿说自己没事儿,也不把监测结果当回事儿,最后经过护士好一阵耐心地劝说,大爷才说会尽快住院进一步检查。

“临床上确实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便血糖值很高了,但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很容易忽视自己的血糖,作为内分泌科的护士,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普及糖尿病健康知识,并且帮助他们正确、科学地降低糖尿病危害!”内分泌科护士长王晓婉说。

10位成人有1个糖尿病这些人要注意了!

徐磊介绍,10个人里面有1个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比较多。他提醒,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当心了,首先是:

●肥胖人群,体重参照标准将身高(厘米)减得到数字(公斤)(±10%),超过20%为肥胖;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

●遗传家族史;

●女性在怀孕期间血糖高,产后血糖下不来,为妊娠糖尿病;

●长期久坐的人群;

●糖尿病数值偏高人群等。

这些人群都为高危人群,建议做糖耐量试验进一步确认。

如何预防糖尿病?

徐磊建议高危人群要控制饭量、定时定量用餐,比如主食1.5两-2两,蔬菜可以放开吃。

“现在生活质量好了,一般都是吃得好、吃得多、不爱活动。”徐磊说,尽量不喝粥或者喝很稀的粥;多吃蔬菜,不吃油腻的食品,比如核桃花生瓜子少吃;吃饭前喝咸汤(少放盐)或者吃点黄瓜、西红柿控制摄入总量;水果不随饭吃,在两顿饭之间少吃点,晚上不要加餐。

徐磊建议,高危人群饭后1小时后运动30分钟,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运动要快走、慢跑、游泳,以活动时不影响说话、轻微出汗为标准。

管不住嘴?不坚持运动?李大妈的视网膜病变了我患糖尿病3年多了,最近总感觉眼睛不舒服,想来检查看看咋回事。你有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吗?没有.....药一直在吃,没有坚持运动,饮食控制也不太好。根据眼底造影检查,你眼睛不舒服是因为糖尿病导致的眼底病变。

徐磊介绍,糖尿病的长期血糖异常会导致:

●视网膜血管的破坏,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出血和黄斑水肿等,若未能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发生致盲性的视网膜并发症、视网膜脱落及玻璃体出血等。

●糖尿病还有可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或者进展加快。

●糖尿病引起的新生血管可以阻塞房水排出,也会导致青光眼。

然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通常都是无声无息没有明显征兆的,因多数病人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略。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无论如何,糖尿病都是强行让你体会“把脑袋放在裤腰带上别着”的严肃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病足、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多项并发症里,没有一项好惹哟!

徐磊介绍,糖尿病并发症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大血管病变,斑块的形成,容易诱发脑梗、心梗;

●二是微循环病变,容易导致眼底病变、肾病;

●三就是神经病变,容易导致感觉的异常,最常见的就是凉、麻、疼,严重的还可以出现活动的障碍等,还有就是复合病变,比如糖尿病足,导致截肢的几率很大。

  徐磊

副主任医师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河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医院进修学习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知识。兼任河南省内分泌糖尿病学会委员,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糖尿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高血压内分泌学会委员,郑州市糖尿病学会委员,郑州市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及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诊治20余年,撰写专业论文20多篇,论著1部。

坐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四、五全天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