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它的表现是:在患者睑裂区的球结膜表面(一般为鼻侧)有一层形如三角形的、带有血管组织的肉状物,其头端向角膜方向延伸。这是一层增生的球结膜组织,因其形态如同昆虫翅膀而得名。它易发于在阳光、风沙环境下的户外工作者,如渔民、海员、农民等,在室内工作的人也有少量发病。 如何预防翼状胬肉? 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的阳光对眼部的照射和风沙的袭击,必要时须带防护太阳镜或防风沙眼镜。眼睛睑裂结膜充血时,要经常点用无刺激的眼药,去除结膜长期被炎症刺激的诱因。 真性翼状胬肉与假性翼状胬肉怎样鉴别? 假性翼状胬肉是结膜与角膜间任何炎症损伤引起的粘连。可以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部位,静止,无进展趋势,在跨过角膜缘处无粘连而呈桥形,胬肉与眼珠之间可容探针通过。真性翼状胬肉一般多发生在角膜缘3点或9点处,胬肉与眼球之间不能通过探针。 翼状胬肉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时机是什么? 早期的翼状胬肉很薄,颜色是淡粉色或灰白色,常常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此时的翼状胬肉生长很慢或基本不长,叫做静止期。随着外界环境的刺激,再加上本身结膜的慢性炎症,多数人的胬肉变得发红、增厚,并向角膜方向伸展,这叫进行期。进行期的胬肉必须治疗。 翼状胬肉如何手术治疗? 进行期的翼状胬肉经常充血、发红、增厚,在其长入黑眼球表面后,如仍在快速延伸,就必须马上手术切除。如果长入瞳孔区后再做手术,瞳孔区的角膜会因手术留下瘢痕,仍然会影响视力。翼状胬肉术后有25%~45%的复发率,自从采用显微手术及角膜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率降低为7.7~15.4%。手术后进行β射线照射或镭射线照射,或局部采用平阳霉素或丝裂霉素注射治疗,也是避免复发的措施。患者也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术后积极治疗结膜炎症,少吃辛辣食物,外出戴太阳镜,避免外界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