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医生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超市买回家一个新杯子,总是先要小心翼翼地撕掉标签,稍不留神,透明的杯子上就会留下一片胶印。其实,李君医生的手术操作,跟撕杯子上的标签有几分相似,只不过他动手的地方,是患者的视网膜。 今年36岁的李君,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之一,年博士毕业之后,他用两年的时间就拿下了副高的职称。医院北部院区眼底病科主任,李君医生主攻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虽然年纪不大,但这并不影响李君医生在病人中的口碑。一年下来,由他亲自操刀的眼底手术就能达到上千台! 眼底手术“剥膜” 考验医生手上功力 不同于普外科的“大开大阖”,眼科看病讲究一个精细,尤其是在眼底病领域,手术都是毫米级的,这就要求医生的水平必须达到一定层次。 李君:“举个例子吧,熬夜之后眼睛上会有血丝,这些血丝的粗细大体上就跟视网膜血管的粗细接近。” 如果仅仅是切割、缝合这种操作,那还不算什么。实际上李君医生做的手术,大多是要把患者视网膜上病变的增殖组织剥离下来,如果碰上没经验的医生,“剥膜”很有可能会造成视网膜的二次损伤,进而影响病人的视力。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人的眼睛里会长这种黏黏的“标签”?罪魁祸首你可能想不到,引起视网膜增殖的是糖尿病。 “这点很多患者不能理解,其实糖尿病是人体富营养化的一种表现,对各个器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拿眼科来说,基本上患糖尿病5年以上的患者,我们就建议他来检查一下眼底。”李君医生告诉记者,这种增殖组织攀附在视网膜上,已经是当下很常见的一种眼底病变。尽管病情常见,并不意味着这手术难度小,作为手术中评级最高的4级手术,至少要由副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亲自操刀。每年,李君医生做的最多的就是这种手术,说游刃有余毫不夸张。 糖尿病添堵 有小伙29岁就双目“失明” 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出血、眼内感染及眼外伤等,李君医生每月的手术能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说起眼底疾病,目前发病率上升最明显的仍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很多人对眼底病不重视,尤其是糖尿病的多发,这几年眼底病的发病率已经越来越年轻化。”采访中,李君医生说起了不久前他刚刚手术救治的一个病号。 29岁的小张家住潍坊,有天早晨起床后他发现,自己的双眼完全看不见了,睡在她身旁的妻子更是吓了一跳。 对于小张这个患者,李君医生印象特别深,刚刚来看门诊的时候,完全要依靠家属带领,而且能够感觉的到小张的焦虑。 “大夫我的眼睛能不能治好?”“大夫我会不会永远看不见了?”“大夫您一定要帮帮我,我还没有孩子!”一连串的问题,让李君明白了病号此刻的心情,但客观来说,小张的眼睛手术难度非常大。 “因为小张非常年轻,这就导致他的增殖组织的韧性非常强,不好剥离,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他以后的视力。”李君医生说,不同于其它部位的手术,视网膜相当脆弱,如果在剥离增殖组织的同时造成了视网膜的损伤,很可能会对患者术后的视力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就是视野区域内会出现模糊的斑点,影响正常生活。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尽管小张的手术有难度,但是对于李君来说,还是有信心让小张重见光明的。经过一次手术,小张左眼从最初的只能见“手动”,恢复到了0.2的视力,又经过了一次手术,小张的两只眼睛都恢复到了0.2的视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李君的努力下成功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他是同事眼中的“超人” 年轻有为、待人和善、医术又好,这是很多同事给他的评价。医院,李君的门诊一直是热门,采访当天,与记者聊不上几句,就有患者进来问诊,直到中午采访快要结束时,还有病人在等李君医生。采访当天,李君医生一下午就安排有7台手术,从下午1点进了手术室,一直到6点多才结束走出手术室,他在同事眼中是“超人”,不知疲倦。 聊到这些年接诊的特殊患者,李君医生向记者讲了个故事。几年前,他接诊了一个跟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小姑娘在家帮妈妈拆快递,剪子不小心扎到了眼睛里,从急诊到手术室,小女孩乖乖地配合他的检查。孩子越是安静、李君的心里越是难受。李君说,当初那个小女孩痊愈之后,就跟自己的女儿成了好朋友,自己迷茫的时候,就会想想这个小女孩,想想自己学医的初心,“眼底病科接诊的很多患者,很多已经视力下降得非常严重甚至失明,医院目的甚至只是想保住眼球。作为眼底病科医生,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哪怕会有很多风险,我们也要试一试,让患者不能失望而归。” “我是个对学医特别偏执的人,人的一生没多长时间,我希望把更多的精力留在钻研技术上。”李君说,从硕士到博士,再到现在的副主任医师,医院的平台为他的进步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平台,他才能有机会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医学生读了那么多书就是为了以后每个月能多赚点钱么?别人是不是我不知道,但这不是我的追求。我追求更多的,是医生身上的这份责任。” 采访当天,李君医生一下午就安排有7台手术。 手术室里出奇的安静,李君正在和助手们给病人动手术。 李君说:“我是个对学医特别偏执的人,人的一生没多长时间,我希望把更多的精力留在钻研技术上。” 面对患者的疑问,李君总是给予耐心的回答。 从硕士到博士,再到现在的副主任医师,医院的平台为李君的进步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作为眼底病科医生,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哪怕会有很多风险,我们也要试一试,让患者不能失望而归。” 新闻来源:青岛新闻网 文 于泓崔文静 图 孙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