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俞的称谓胰俞作为胰腺的腧穴名称,最早出现在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中。 中文名:穴胰俞 外文名:EX-B5 归经:经外奇穴 主治:胃疼、腹痛、胸胁痛、消渴、胰腺炎 操作:向内斜刺入1~1.5寸 位置: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 作用:疏肝利胆,活血化淤,养胰健脾,调和肠胃 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大便不调,多饮多尿,消食,盗汗遗精,肢体无力,肌肉酸楚。 归经:经外奇穴。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定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胰俞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胃管下俞(胃脘下俞)。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年版)。 胃脘下俞为经外奇穴名(wèiwǎnxiàshùEX-B3)。又称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呕吐,咽喉干燥,腹痛呕逆,肋间神经痛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胃脘下俞穴主要有胸8神经分布,而支配胰腺的传入神经主要是胸8,传出神经为胸8至胸10,说明胃脘下俞与胰腺的神经分布相对应。所以临床上胰腺患者该穴处都有明显的压痛点。又据动物实验表明:针刺胃脘下俞能显著降低家兔的血糖,能够有效地改善胰岛的功能。[10]从而证明了胃脘下俞穴就是胰腺生理、病理状态在背部的反应点,更确切地说,胃脘下俞就是胰腺的背俞穴。 所以,无论从古代医学家的观点,还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我们都有理由说:将胃脘下俞这个经外奇穴改称十四经脉上的胰俞穴,是十分恰当和贴切的。这样分析,将胰俞穴定为十四经穴中的“第个穴位”就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假想,而是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了。 那么,原来的空缺处既然有胃脘下俞穴,也具有相同的功能,我们又何必费尽千辛万苦地去把一个经外奇穴改称经穴呢? 这是因为: 第一,胃脘下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干线上,把胃脘下俞穴改称胰俞穴,填补了十四经穴中没有胰腺背俞穴的空白。从此,即将结束近两个世纪以来,针灸文献中从未增加过一个新经穴的历史。 第二,把胃脘下俞穴改称胰俞穴,符合腧穴发展的历史规律:--历代针灸文献增补经穴,不少是从经外奇穴中转化而来的。 第三,把胃脘下俞穴改称胰俞穴,使其治疗胰腺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功能更具有明确性。 第四,把胃脘下俞改称胰俞,使该穴位有了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规范的腧穴名称,避免了别名过多的复杂性。 导读:胃脘下俞穴是经外奇穴,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缓解治疗胃痛、消渴病、胸胁痛等作用。胃脘下俞穴的位置: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详见本文图解胃脘下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和具体手法。 胃脘下俞穴属于经外奇穴,胃脘下俞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脘”,中医学名词,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本穴能治胃脘部疼痛,故名胃脘下俞。 按摩胃脘下俞穴缓解治疗胃痛、消渴病、胸胁痛、胸膜炎等。按摩胃脘下俞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 按摩胃脘下俞穴的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推按胃脘下俞穴2~3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治疗消渴、胃痛等:用艾条回旋灸治胃脘下俞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消渴、咳嗽、咽干、呕吐等刮痧胃脘下俞穴的方法:用面刮法刮拭胃脘下俞穴2~3分钟,一天一次,可治疗胰腺炎、糖尿病等。搜索 胰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上,在这个穴位按揉可以有效地刺激胰岛素分泌。 鱼际穴 鱼际是肺经的荥穴,按揉它可以滋阴降火。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 内庭穴 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荥主身热”,它最善祛热邪。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 刺激这几个穴位最好是在晚上9点左右。每天晚上,先按揉双手鱼际穴3分钟,然后按揉两侧胰俞穴2分钟,最后按揉内庭和太溪各3分钟。一般来说,3个月后就可以看到很明显的降糖效果。 收藏备用查寻文章艾灸案例-为方便大家查寻,特整理了艾灸案例,相关症状大家可点击标题阅读,赶紧收藏起来!妇科问题 四季艾灸 穴位配伍,收藏起来随时查阅!为方便大家查寻,特整理了养生小动作,相关症状大家可点击标题阅读,赶紧收藏起来!桑皮纸艾条:一种有健康底蕴有故事有内涵的艾条中医书籍黄帝内经⊙版权声明: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