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视力下降,视物不清 视物变形 视物黑影 看物体颜色不再鲜亮,视野整体不鲜明 黄斑出问题了 许多老年人,在读书或做精细活时,老觉得光线不够亮;看报、看物时视野变得模糊或出现盲点,瞅哪儿哪模糊;看衣服的颜色鲜亮度感觉下降;当看远处时,窗户变弯曲,大楼也变形了。这时候就要检查黄斑是否出现问题。 何为黄斑? 许多老年病友来门诊,急切的说到“我得了黄斑”,其实黄斑是人眼底的一个结构,本身不是病。其实,黄斑是指位于视网膜后极部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区域,因中央无血管的凹陷区富含叶黄素使其外观色略黄而得名“黄斑”。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也是视网膜的“司令部”,有大量的感光细胞(视细胞),负责中心视力。人们日常阅读、辨色、开车、识别他人的面部特征以及做精细活等都是依靠的中心视力,一旦中心视力受损,许多日常生活受影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也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的黄斑部疾病。患有此病的人,视网膜上的黄斑会逐渐恶化。大部分的黄斑变性虽然不会导致完全的失明,但会造成中心视力模糊或出现盲点,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该病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退行性变而引起的不可逆性的中心视力下降或丧失,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重度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成年人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黄斑变性有两种类型: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比较而言,干性黄斑变性要常见得多。在这种类型的黄斑变性中,黄斑组织的病变过程不伴有出血症状。湿性黄斑变性大多是由干性黄斑变性进展而来的,在这种更为严重的黄斑变性中,黄斑组织会出现血管增生和血液渗漏。 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起病缓慢。患者的视力不知不觉地减退,可有视物变形,双眼程度相近,易被误认为眼睛“老化”。眼底的黄斑区如同干枯的河床,由于视网膜外层、色素上皮层、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等各层逐渐萎缩、变性,病程早期眼底后极部可见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类圆形的玻璃膜疣,可以融合,色素上皮增厚或萎缩,进一步出现边界清晰的地图样萎缩灶,晚期可见裸露的脉络膜大血管。这些变性萎缩的点,逐渐加重,点连成片,成了一片干枯的荒漠—地图样萎缩灶。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之所以称为“湿性”是因为这种疾病有液体渗出,主要来源于脉络膜新生血管,这些渗出可为浆液性,血性等,该病多为一眼先发病,患眼常突发单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视物中心暗点。眼底有时可见灰黄色病灶,可能为新生血管;出血位于神经上皮下或色素上皮下时,病灶颜色呈暗红色甚至黑色,边缘略红;病灶处可伴浅层鲜红色出血及玻璃膜疣。当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腔,致使玻璃体大量积血,眼底不能窥入。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年龄是第一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中,AMD是造成50岁以上老年人失明的主要病因。家族病史:在患有黄斑变性家族中,亲属的患病概率明显增高。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黄斑变性。吸烟:吸烟会使患上黄斑变性的风险加倍。肥胖:严重超重或肥胖会加速黄斑变性。营养缺乏:这主要是指体内缺乏一些重要的矿物低(比如锌)以及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比维生素A、C和E)。心血管疾病:这包括高血压、中风、心脏病发作、冠心病和心绞痛。 如何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呢? 做到不吸烟: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更容易出现黄斑变性。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食物中常见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A、C和E。经常吃富含抗氧化剂食物(尤其是绿叶蔬菜)的人,患黄斑变性的风险相对减低。多吃鱼:鱼富含ω-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可以降低黄斑变性的风险。管理好身体:如心血管疾病或血压高,请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好病情。定期做眼科检查:黄斑变性发现的越早,越容易治疗。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人,每2~4年应该做一次眼科检查;年龄超过65岁的人,每1~2年应该做一次眼科检查。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如何自我检查? Amsler表格是一种快速且简易的筛查眼底黄斑功能的检查手段。对于多数自觉有症状的人,可以使用阿姆斯勒(Amsler)表进行自我检查。定期自我检查一下,如果需要下列情况,及时眼科就诊。 如何治疗黄斑变性?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 目前,还没有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有效的药物。补体级联过度活跃可能在AMD的进展中发挥作用,因此补体抑制可能有治疗黄斑变性的作用。此外,神经保护和视觉周期抑制等干预策略尚处于临床试验探索中。对于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血脂、肝肾功能等异常,应及时给予相应治疗(配图)。有研究推荐长期口服抗氧化剂,如叶黄素、玉米黄素、维生素C、E及锌、硒等,有助于延缓老年化病变进程(配图)。对于晚期黄斑区产生地图样萎缩严重影响视力者,建议试用低视力助视器,提高生活质量。(配图)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 “眼内打针”——抗VEGF治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VEGF)是个“坏家伙”,它是导致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底渗出的主要凶手。它增多促使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并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这些血管就像“被老鼠咬过的水管”,血液流过时不断的外渗,从而导致黄斑区水肿渗出。以前,对于这类疾病没有特效办发,只能等到视力慢慢丧失。现在人们有了新武器—抗VEGF药物(主要是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其通过阻断VEGF与受体的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消除黄斑区水肿渗出。 “打激光”—光动力疗法治疗。 维替泊芬是一种光敏剂,通过静脉输注被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摄取,再用低剂量的激光照射,使光敏剂受激光照射后释放大量能力。从而损害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引起凝血形成血栓,闭塞新生血管,最终导致新生血管萎缩,稳定病灶。 邢东军 医院眼底病与神经眼科,医学硕士,医师。曾参加公益医疗活动“色达健康行”,为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五明佛学院僧众及牧民义诊。主要从事视网膜视神经疾病、遗传性眼病的诊断与治疗,主持天津市临床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青年项目1项,参与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1项,发表SCI收录文章4篇。详细内容敬请收听8月8日(周六)生活广播10:30-11:00播出的《养生堂》节目,直播间热线播出频率FM91.1AM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