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他,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 每天重复着“家——单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出门诊、做手术、管病人……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他的一生看似平凡,但是,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他就是,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张永鹏。 倒春寒,北京一夜之间又寒气逼人。清晨6点,东方既白。张永鹏推开家门,一阵冷风直灌过来。他裹紧衣服,疾步向地铁走去。 张永鹏是医院眼底科的一名大夫,副主任医师。6点半,他已经到了病房,第一个“开工”,为前一天手术的患者复查。 从“小大夫”到“大医师”,一如既往 “过一会大家都要给病人检查,咱们病房检查室小,病人眼神儿又不好,怕磕着碰着,早点检查,人少,又不耽误病人吃早饭。” 当小大夫时,张永鹏总是提前把病人该做的检查都查好,该要的参数都准备好,查房时汇报给上级大夫,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渐渐张永鹏自己成了主治医、副主任医,但他仍然一如既往。一周五个工作日,无论是到崇文门院区还是亦庄院区,无论门诊、手术还是打激光、阅片,早到一个多小时,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甚至帮同事做好准备,成了他的习惯。 工作中,这样让患者方便,自己稍微“委屈”点的事,还有不少。 眼底病多因全身病而起,门诊检查耗时,问病史详尽,一般要看两轮。第一轮初步检查、散瞳,第二轮结合眼底照片、OCT等结果再检查判断。半天看25个已经很辛苦,张永鹏一般会看30个,中间还有许多没挂号但需要看结果的病人。 眼底病要做的检查多,对于当天拿不到结果的病人,张永鹏的答复一律都是,“下次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还有病情较危重的,他也会嘱咐一句,“中间有事随时找我。”然后在病历本背面写下自己一周的“位置信息”。听到这样的答复,病人如释重负。 “号太难挂了,能看就看一下。”张永鹏的解释简单淳朴。 他也曾坚决“拒绝“”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病人,张永鹏大都是谦和温柔的。一位来自东北的老人,一只眼年轻时受伤,没了眼球,另外一只眼视神经萎缩,此次来同仁,就希望能得到治疗,改善视力。经过检查,张永鹏很遗憾的告诉他,他的视神经已经萎缩了,目前稍微有点白内障,但现在看还不重。 “大夫,你看看我还能不能手术,我这大老远来了,不能白来。” “您视神经已经萎缩了,白内障目前还不需要手术。” “那我点眼药行不?” “点眼药没有任何作用。” “大夫呀,你可说对了,我光点眼药就花了好几万块钱了,那电视上演的,广播里播的……医院了,你是贵人,哦是高人,能不能给我看看,治一治。” 张永鹏又把白内障现在为什么不用做,做了可能效果不如别人那么好等等解释一遍。老人坐在诊桌边,一手握着拐棍,一手扶着桌子,身子前倾,一只眼望着张永鹏,仍执着的问,“我大老远来的,你高抬贵……哦是伸出手,看看我还能咋治,注意点啥?” 沉吟一下,张永鹏说,“还是注意不要再受伤。” 老爷子很显然并不甘心,缓慢而坚定,不停提出治疗要求,语速很快的张永鹏不得不放慢速度,在后边患者的叹息中,换个角度又解释一遍,直到老人接受。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无论你怎样一遍遍重复,并写在病历本上,对方仿佛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还是听不懂看不见记不住。保持冷静与耐心,并继续有效沟通,靠的不光是一个大夫的涵养,更是一门学问。 他曾经“打碎”了价值不菲的医用高精度仪器 眼底激光光凝术是治疗眼底疾病的常用方法,俗称“打激光”。治疗时,病人眼睑内放置镜头,需要配合医生保持稳定的姿势。 一次,一位已经打过3次激光的患者在治疗中,突然往后躲闪,眼内的激光镜头掉在地上,“啪”的一声,摔碎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镜头,属于医疗用高精度仪器,价值不菲。 按理说,检查时张永鹏反复提醒不要动,而且这是患者最后一次打激光,过程和要求,他都懂。自知理亏,病人的脸色变了。但激光刚打了一半,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治疗,张永鹏没多说什么,用别的镜头把剩下的治疗做完。病人一言不发,偷偷拉了拉亲戚,示意快走。 第二天,一个崭新的镜头出现在桌上,检查的病人如约而至,什么也没影响。原来,张永鹏为了不耽误治疗,默默把这事担了下来,自掏腰包,花了六千八,买了个新的。 六千八,对于一个普通大夫的收入来说有很多种换算方式,比如儿子兴趣班一学期的学费,再比如全家出去吃大餐吃上十顿。而张永鹏心里的换算只有一个——“损坏公物要赔偿,他不赔,我就得赔上,而且那么多病人都约出去了,不能耽误治疗。” 同事眼中的张永鹏 “认真!特别认真!” 提起张永鹏,原眼科副主任张风不假思索的说。 协和八年制毕业的张永鹏来同仁面试,张风是考官之一。“他回答问题很严谨、能为病人考虑,我觉得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个好大夫,一定要留下。” 往后的工作,张永鹏的表现证实了张风的判断。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他都非常认真,遇见疑难病例绝不轻易放过,搞不懂的内容都会仔仔细细整理出来,先自己查文献,再把有价值的筛选出来找老师探讨。他有一个本子,看过的病人,做过的手术,都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主要是记得失,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不好的下次怎么改正。眼底病病人很多都有全身性疾病,一些关键的数据也得心里有数。” “任劳任怨,无论交给他什么任务,都能放心。”这是主任们的一致评价。 他被同事们誉为“超级替补”,谁有急事想换个班,“问问永鹏总能帮上忙”;大家周末一同外出开学术会,他都提前赶回来“补位”。 提起带教老师张永鹏,天津来进修的王大夫用“教科书式”形容。 “张大夫知识很扎实,每个病都讲的非常清楚。比如我有哪个病弄不清楚,张大夫能从病因、症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鉴别诊断一路讲下来,旁征博引,简直是教科书式讲解。病人表现千差万别,以前学过但是在临床中遇见了也不明白,张大夫这么一讲,提高很快! 我还跟着学了阅片,医院的荧光造影报告太厉害了,尤其是张大夫的阅片报告。不光是检查看到了什么,还有治疗注意事项,建议做哪些其他检查等等,非常细致,能给临床治疗提供特别多有用的信息。 ”医院的“大作家” 张永鹏还有个特点,就是文笔好。无论是护士长请他写健康教育科普,还是支部活动报道,或者为科里的“春晚”写主持词,只要情况允许,他从不忍心拒绝。 他写的《老怀的第二只眼》,在北京市医管局举办的“我看医改惠民”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故事讲述了生活窘迫的老怀两只眼先后患上黄斑变性,因为经济拮据没有接受完整治疗,一只眼几乎失明,眼看着第二只眼又要重蹈覆辙,正巧赶上了医改,治疗药费大大降低,第二只眼的视力保住了。 望着老怀淳朴的笑脸,我也心生感慨。前一阵非常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影射了曾经的医疗窘境。 现实中,老怀第二只眼的故事,真实而感人。我们的国家,在一天天强大;我们的党,始终为人民谋福利;我们的医改,踏实而卓有成效,医药分开、多点执业、尊医惠民,真正把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落到了实处。 真心希望更多像老怀一样的眼病患者,挂得上号、治得起病、看得见光明! 听说要被报道,张永鹏摇头又摆手,连说三次“可别写我”,“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太普通了,我周围的大夫都是这样。” 同事们对张永鹏的评价包括靠谱、善良、不争不抢、有活就干不抱怨……可说起具体事例,也大都表示,好像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记不清了。可以确认的是,团队里有了这份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便产生出美丽的蝴蝶效应。 守一颗纯良之心,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实实在在、持之以恒。这一抹温暖的底色,平凡却又弥足珍贵。 清晨,5点半。 无需闹钟,张永鹏准时起床,进厨房忙活。炒个青菜,或是煮个面条。每天早出晚归没时间陪伴儿子,唯有如此,弥补对家的亏欠。 专家介绍 张永鹏 医院 眼科副主任医师 张永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眼底病专业。年至今在医院眼科中心工作,主要从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阅片、常见眼底病的激光、注药和手术治疗。 出诊时间 周二全天,周四全天(4月) 周二全天,周四下午(5月-6月) 来源:医院宣传中心黄汇慧 摄影:宣传中心龙赫 编辑:王瑶 守护者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