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观一辈子能做好医生这一件事,就很

时间:2018-12-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知识是心灵的眼睛。

——德雷克斯

医生并没有生活在无菌箱里,不管什么时代,都面临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冲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至现在,每个时代的“冲击”各不相同。但只要始终坚持“为患者着想”的准则,就出不了大问题。

突然有一天,我想到做网脱手术时,视网膜有时会嵌塞于巩膜切口上。

最终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大医生的,最主要是在于你如何对待患者。

——《指尖上的光明》

一辈子能做好医生这一件事,就很伟大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医院(医院)。选科时,脑子里想着的就是“金眼科、银外科”,我喜欢外科,眼科也属于外科,这样一综合,就选了眼科。当时想到眼科去的人不少,最后我被选定,这要感谢当时的眼科主任何守志教授。

每个医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导师的指导。导师不仅是指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也包括在你身边工作的上级大夫。我到眼科时,与当时的主治医生,后来担任眼科副主任的马志中教授在一起工作时间比较长,从他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很多东西。

医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而工作平台、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我是比较幸运的,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了医院眼科,当时有何守志教授、马志中教授、宋琛教授等一大批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年轻人跟着他们边学边做,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尤其做视网膜外科手术,学习的过程没有那么坎坷,比较容易就能够上手了。但是,如果不是在医院,恐怕就不会这么容易学到手,10年、20年也可能学不成。所以,环境、平台比有没有做手术的天赋还重要。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视网膜外科发展比较慢,各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有经费的问题,有设备的问题,医院政策的问题。现在虽然没有经费问题了,医院的视网膜外科还是做不起来,我想这可能就是平台问题。没有领军人物引领,没有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开展一项业务还是非常困难的。

心里想着患者,就能想出新的治疗办法

医生并没有生活在无菌箱里,不管什么时代,都面临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冲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至现在,每个时代的“冲击”各不相同。但只要始终坚持“为患者着想”的准则,就出不了大问题。做手术也好,平时治疗也罢,如果心里有很多私心杂念,而不是一心一意为患者着想,就会出问题。

现在视网膜黄斑变性可以用各种药物治疗,但是双膜下出血太多的就要手术。我们从年、年开始做这类手术,当时非常难,做一个手术需要三四个小时。这个手术要做度视网膜切开,并把视网膜翻过来。手术中有一个难题,就是翻开的视网膜在眼球里会像水草一样飘来飘去,比较难固定,不仅影响术者的视野,而且反复固定视网膜也常常会使视网膜受伤。我们想了许多办法,首先马志中教授用金子做了一个小棒,拴上一根线放在眼里,压着视网膜,做完手术再把小金棒提出来。小金棒放进去不容易,而且因为视网膜很软,压在视网膜上还是容易伤到视网膜,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我当时也一直在琢磨解决的办法,在回家的路上都想着手术台上如何可以把视网膜固定住,不让它飘来飘去。有一次,我想尝试用链子固定的方法,就去翠微商场的珠宝柜台买了一条金项链,想把项链从一个通道放到眼睛里,让它像一个链子一样压着视网膜。买回来后,我把项链交给护士长,可是等到了手术时我却发现,他们把项链截成了一段一段的,又成了小金棒。真让我哭笑不得。这个想法就此也就停止了,没有再尝试。只是可怜了我那条金项链了。

突然有一天,我想到做网脱手术时,视网膜有时会嵌塞于巩膜切口上。所以只要把视网膜卡在巩膜切口上视网膜就不会动了。后来我做手术时就进行了一次尝试,在两个口之外另开了一个口,就把视网膜卡在眼球壁上,手术后再把它拉回来。这个办法效果特别好,视网膜损伤也比较少。从那以后,我们做手术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手术时间也缩短了。我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办法还难以被取代。

作为医生,要为患者着想,急患者之所急。在治疗的过程中,把患者的病情装在脑子里,整天想着,就会想出一些有效的办法。

作为医生,要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医生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救治患者,对患者的同情心是医生医德的具体体现。

如今,医生的培养高度模式化。一名医学生从毕业后进入临床开始,平时看病,在临床上积累经验,有时背背书,参加一些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好坏区别不大。所谓规范化培训嘛,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规范化医生。而最终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大医生的,最主要是在于你如何对待患者。也就是说,“大医生”不是“大”在“手”上,而是“大”在“德”上。在医德方面做得好,是成长为大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临床上,对患者不能只是头疼医头,眼疾治眼,而要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比如,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要做白内障手术,视力0.2~0.3,这个手术你做还是不做?有的医生就会做这个手术。尽管患者会冒许多不必要的风险,但这个手术会实现很多“额外”的目的:医院创收,增加自己的工作量,等等。但从患者的角度考虑,老人年岁大,也有一定的视力,手术万一导致患者失明,无疑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对一个患者整体的全面评估是必须要做的。患者不懂,所以你不能把做与不做这个问题抛给患者。我的患者,我都会给他(她)一个建议,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并结合患者情况给出适当的建议。

我们开展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治疗后,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来做手术的,第一次做玻切,第二次打硅油。但如果患者的另一只眼睛是好的,即使很容易做的手术,对积累病例很有帮助,我也不会做这个手术。如果是年轻力壮的患者,需要这只眼睛,我们才会在评估后进行手术。一个人本来靠一只眼睛生活很正常,医生为了增加病例,搞科研,把不该做的手术做了,结果手术中出了问题,给患者带来很多的痛苦。这就不是从患者角度考虑,这样做往往就会出问题。

十几年前,有一个年轻小伙子眼部外伤,医院治疗时,要给他摘眼球。医院后成为我的患者,不但没有给他摘眼球,通过手术还为他保留了不到0.1的视力,非常好。但是就在大概两年前,这个患者又回来了,让医生给他装一个人工晶状体。如果他遇到我,我是不会给他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因为他另一只眼睛非常好,1.5的视力,这只眼睛由于外伤的原因,即使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也不会有大的提高,没有意义。但是,给他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医生并没有从病人的角度分析利弊。植入晶状体的两天后,患者得了感染性眼内炎,不得不再进行手术。术后视网膜脱离,还要做手术打硅油,否则眼睛就要毁了。小伙子哭了,他的媳妇在家要生孩子,而且也没钱了,不能再做手术了。后来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估计他的眼睛会萎缩。所以,医生一定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后再做决定,而不是由患者自己说怎么做。这就等于把问题都推给患者,这样的话,还要医生干什么呢?

要与患者多沟通,和患者说实话

与患者沟通是很重要的。从年到现在,我做医生快30年了。行医过程中,也遇到过投诉,但总的说来很少。还是那句话,你对患者好,患者是能感受到的。

患者毕竟是患者,患者患病的时候,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很多的变化,并因此导致思维、心态、言辞等与平时不一样的状况。所以,要能理解患者。仔细分析,有时患者不高兴,吵闹甚至投诉,医院做得不够好。但医院做得不好,医院的责任吗?也未必。医院也有条件限制。就比如定价问题,医院定的,也不是医生定的,是政府定的。但患者做手术花了很多钱,作为家庭往往已经不能支撑了。所以一旦患者觉得治疗效果不太好,就会不高兴,再治又没钱,心中就会产生怨气。其实,医疗质量是第一位的。如果患者看不见的眼睛在手术后能重见光明,他就会很高兴,认为钱花得值。如果手术效果不太好,小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就会爆发,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就随之产生了。

对患者好,除了技术以外,还要实事求是地说实话。搪塞患者、对患者说假话,是不道德的。比如,做完手术后,患者的眼睛感染了,原来0.5的视力,术后可能没有视力了。那就应该告诉患者手术是怎么做的,细菌可能从哪来的,大致的治疗及预后等等。患者能理解,我们感谢患者。不能理解,就让他去走法律途径好了。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既有服务质量问题,也有技术水平问题。方方面面都会影响患者就医的满意度,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可如果医生说了假话,甚至伪造病历等等,一旦患者产生怀疑,医生可能就会因此吃官司了。

对待患者,要把医疗质量放在第一位

要使患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医生就要为患者着想。比如,做一台白内障手术,有人用时3分钟,有人用5分钟、还有人用10分钟。手术快好,还是慢好?这里不仅有个度,更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实施手术。我相信,如果患者是医生的兄弟姐妹或是父母,医生就一定会在控制质量的前提下,掌握手术的速度。如果在做手术时的时候,有私心杂念,要做样子,做一点花哨的东西,甚至拍个录像出出名,这样做就错了。所以,对手术的评价,就是要从患者角度考虑,才是对的。

当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和效率是没有问题的。对手术数量的要求也是需要的,但不能以牺牲患者的利益为代价,要把治疗质量放在第一位。另外,不同的眼病,手术复杂程度也不一样,白内障手术已经程式化了,但视网膜外科,每一台手术都会不一样。

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一例重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经过大家认真慎重讨论、研究提出了治疗方案,结果疗效不理想,甚至没治好。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人的认识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都有局限性。但是,另外一种情况,比如为了探索新知、积累病例,把未经评估过的新技术用在患者身上,这就是不合适的。只有经过验证没有问题的技术,才可以用在患者身上。作为医生对待患者,一定把医疗质量放在第一位。

作为医生,最应该看中什么?外科医生可能会看中自己能够完成什么样高难度的手术,内科医生可能更看重科研、文章等等。我认为,作为医生,最关键的是把自己身为医生的本职工作做好、做满意。比如我今天做了10个手术,第二天早上查房时患者都很满意,我心里就会很高兴。治病救人,能做好这一件事就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了。我现在做眼底外科,做好这件事,我就挺满足了。我没有当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多少篇SCI文章的需求,这不是我的强项。一辈子能做好医生一件事,我觉得就挺伟大的了。

王常观口述,尹晗、李方华采访,赵薇撰稿

王常观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医院眼底病外科主任,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副主任。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文章10余篇,并主持负责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扫码识别小程序

购买《指尖上的光明——30位眼科医生的故事》

您用于购买此书的每一分钱都将捐献给眼科公益基金会

包邮哦亲!

系列故事回顾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黎晓新: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感谢病人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马志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许迅:选对了目标,就会坚持到底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颜华:唯一的希望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胡运韬:医者无疆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惠延年:我做金针拨障及其他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姜节凯:两个难忘的病例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姜燕荣:别了,玻璃体手术刀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李甦雁:感谢你,感动我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李筱荣:化为“绕指柔”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梁建宏:干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苦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梁小玲:谈一谈医患,谈一谈生死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刘堃:非典型“鸡汤”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刘庆淮:我的眼科我的梦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卢海:做个不“安分”的眼科医生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吕林:做医生,是个良心活儿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沈丽君:有感动,有遗憾,但我很知足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孙大卫:回首21年行医路,那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王方:不是我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我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孙晓东:把一份职业变成一份事业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CMT薇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