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发现“眼镜党”越来越多了。 上至年过花甲的老人,下至还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脸上都架着一副眼镜。 近视,已经逐步呈现低龄化、重度化的趋势。 而近视的形成,不止是用眼不当这么简单。 正确认识近视 近视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度数常低于度,是遗传或用眼习惯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病理性近视度数常超过度,伴有眼底视网膜病变,主要为遗传因素所致。 当近视度数超过度,则被认为是高度近视,这时要小心这种眼疾的出现。 被忽视的青光眼 青光眼,仅次于白内障的全球第二致盲性眼病,是由于眼内压力过高造成视神经损害的一种疾病。 全球约有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近10%的患者因此失明。得了青光眼后,一旦出现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视力将无法恢复,只能预防或减慢进一步受损。 有关青光眼的个误区 误区一:视力好就不可能是青光眼 视力好也有可能是青光眼,早期青光眼可能仅仅表现为视野减小。 误区二:远视眼不容易得青光眼 远视眼的人眼球内部拥挤,碰上激动、熬夜、长时间在暗处看书这些诱因时,更容易导致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误区三:青光眼可以治愈 青光眼一旦发生,不能逆转或治愈,需要终生随访,定期复查。 哪些情况要当心青光眼? Q:出现哪些症状要当心? A: 眼胀眼痛、视力逐渐下降,并伴随着头痛、恶心、呕吐;看灯光周围出现七色的彩圈或晕轮;早晨起床后看书、报较吃力;喝完水15~0分钟后出现眼胀头痛。视野越来越小,就好像从望远镜里看东西。 Q:青光眼爱找哪些人? A: 高度近视患者: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增高。 有青光眼家族史:有家族史的发病率高于非家族史6倍。 全身血管病患者:特别是低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视盘供血不足,增加视神经损害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青光眼的发生率为12.6%,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高眼压、视乳头凹陷大(杯盘比大):分别是青光眼的第一和第二危险因素。 早发现,才能把伤害减到最低 Q:怎么尽早发现青光眼? A: 视力异常要及时矫正。无论是近视、远视还是散光,医院得到正确的矫正,以早期发现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 每年一次眼科体检。尤其高度近视和40岁以上的人,需要每年定期检查眼底情况。 Q:已经得了青光眼,怎么办? ①定期找医生复查眼压、眼底的情况,并终身保持这个习惯。 ②严格控制眼压,必要时手术治疗: ●药物、手术都是为了降眼压,延缓病情发展; ●根据医生要求坚持用药,不能因为感觉良好就自动停药; ●如果用药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③饮食运动要注意: ●喝水要少量多次,不要一口渴就猛灌水; ●适当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 ●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倒立、下蹲、举重物。 ④避免过劳,保持情绪愉快。对于本身眼球相对较短的人,情绪太过激动有可能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千万别以为青光眼离自己很远,一旦得了青光眼,就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视力损失。 发现眼睛不舒服,别再拖着了,医院吧。 早发现,早治疗,才不会留下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