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广东女孩患糖尿病进ICU别让这个坏

时间:2023-4-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01

栗子姐昨天早上看到一个新闻:“29岁女生被诊断为爆发型糖尿病住ICU”,心想年纪也不算太大,怎么会得糖尿病,还这么严重?

仔细去看了一下,原来最近在广东广州,29岁的林小姐出现口干腹痛头晕等症状,多脏器出现衰竭,确诊爆发型糖尿病送入ICU。

医生称,她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有喜欢喝甜饮料的习惯,一天时间不到就涉及到多个器官,根据CT,胰体部分有一点点渗出。

经过诊断,她是患了爆发型I型糖尿病,经过治疗已经脱离生命风险。

对于很多人来说,糖尿病,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疾病,也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

中国有14亿人口,但是根据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14亿,还有5亿左右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实实在在的“甜蜜国度”。

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就可以被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等等。

02

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常发生酮症酸中毒、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

其实糖尿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如果人体长期处于高糖环境,全身的血管都会受到损伤,甚至诱发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失明、截肢、终末期肾病等疾病。

但是现在的医疗水平,是无法治愈糖尿病的,只能对糖尿病进行针对性控制,那也就是说,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并发症极多,而且不可治愈。

正是由于糖尿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就医住院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展为重疾,甚至影响患者的寿命。

所以也有粉丝问栗子姐:得了糖尿病,还能买保险吗?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想投保,保险公司是十分谨慎的,为了规避高强度的理赔风险,会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患者,做出加费、责任免除,甚至拒保的方案。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一些难以预料的高危风险,让糖尿病患者买保险难于登天,投保健康险时,通常会被卡在健康告知上,直接被拒保或被除外了。

而且,也有很多糖尿病患者买错保险的案例,有的多花很多冤枉钱,有的被除外了,还有被拒两次干脆放弃了。

那么糖尿病人真的没办法买保险了吗?今天栗子姐就跟大家聊聊糖尿病与保险那些事。

03

首先,如果是糖尿病前期,没有危险因素,肝脏没有损伤也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那么他们可以购买寿险,其他风险因素较少的也可以购买重疾险产品。

核保人员也会根据客户目前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其他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核保处理。

但是如果已经确诊是糖尿病,基本上重疾险和医疗险都会拒保。

我们先来看看糖尿病都有哪些类型,一般来说糖尿病分为三类:

Ⅰ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需要注射胰岛素,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为常见。

Ⅱ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无需注射胰岛素,大约90%的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在妊娠期首次发现的高血糖症。怀孕中晚期胎儿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但是如果身体分泌的量不够,有的女性尤其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就容易患有妊娠糖尿病。

由于妊娠糖尿病,基本会在怀孕结束后恢复正常,所以康复后对于买保险没有太大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投保,一般要求提供产后半年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两项指标均正常:重疾、医疗、寿险均可标体。

其他两类,因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大,通常情况下不建议购买寿险和重疾险,可考虑购意外险与防癌险。

Ⅱ型糖尿病患者除了可以购买意外险外,也可购买重疾险、寿险产品,核保人员会根据客户目前血糖控制情况和其他并发症进行核保。

其中重疾险,对于糖尿病的要求比较高,大多情况下会拒保;一般来说,糖尿病是医疗险的禁区,购买前,需要认真看清健康告知与免责条款。

还有,Ⅱ型糖尿病不影响投保的一般是给付型防癌险和防癌医疗险。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保险虽然难买,但也并不是买不到保险。

所以也再一次建议大家,保险要早一些配置,别等身体不行的时候,再想起买保险,可能有钱也买不到了。

如果实在不懂保险知识,真的不要盲目买保险,花很多冤枉钱,毕竟关系到未来的保障,有时候还是咨询专业保险人士更靠谱。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