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看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巢氏对中医药的贡献 巢志茂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巢氏医学从古到今的十余位医人的业绩,由此展示了巢氏家族对中华中医药业的贡献,先从较高的角度评价了巢元方的《诸病原候论》的价值和巢家在创建孟河医派中的贡献,再对当代活跃在中医药一线的中青年一代精英作了恰如其分的评述。 关键词 巢氏家族巢元方巢崇山巢渭芳巢伯舫巢建国巢志茂巢国俊 《诸病原候论》《千金珍秘》中药材种植加工泡制 巢姓人士对中医药的贡献,在中医药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浓重的一抹。隋朝的巢元方,作为太医令,因编撰《诸病源候论》而留名青史,对中医药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系。孟河医派四大医家中,巢渭芳、巢崇山作为重要的一家,对近代中医地方流派,并对近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现代中医药临床和科研中,巢姓人士也勇于担当,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人传颂的成就。 有趣的是,除了隋朝的巢元方,因文献发现稀罕而暂时无法确认外,其他巢姓人士兼源于常州孟河一带的敬爱堂。 现将对中医药的完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的巢姓人士作一比较简单的介绍。 巢元方(隋朝人,公元-) 文献对巢元方的记录不够全面,各处的说法,缺少相互的佐证,现将已经获得的文献报道的信息予以介绍。 巢元方,隋代医家,大业中任太医博士、太医令。有说生卒不详的,也有说是公元-年的。有说出生地不详的,也有说是河南西华县人。 也有说其思想受到了葛洪思想的影响,因为葛洪近在茅山,又因孟河系巢姓的居住地,所以推测说巢元方是孟河地区人。不过,孟河一带尚未见巢姓在隋朝就有记载的文献,而敬爱堂的巢姓源于南宋期间,所以,以此进行的推测是不成立的。那么,河南西华县目前是否有世居的巢姓人士,作者曾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尚不能得出结论。 在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中,《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匱要略》往往是不容置疑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但是,第四大经典,有时指的是巢氏《诸病源候论》,也有的指《神农本草经》,也有的指《温病条辨》。虽然其历史地位和人们对其认识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质疑,但是,《诸病源候论》作为中医第一部病理学专著是不容置疑的,对丰富和完善中医药体系、对人们认识各种疾病的原因进行了丰富而又全面的认识。《神农本草经》的边缘化,在于其本质是本草,就是现代说的中药。《温病条辨》的边缘化,是因为不属于伤寒的范畴,是独立于伤寒之外的瘟病,晚到清代年才形成,现代的瘟病学派特别提倡把《温病条辨》列入四大经典著作中。而《诸病源候论》,一是年代较早,二是属于伤寒的医学范畴,三是论述全面而又具体、自成体系。然而,医院校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学习内容中,《诸病源候论》依旧是必须学习得必修课之一。 巢沛山(巢沛三) 巢沛山,清乾隆年间名医。清朝中期,巢家为孟河的望族,巢沛山是当时巢家家族中首位医家,也是孟河医派巢家医世家族中第一位名医家。为巢崇山的先人。擅长外科刀圭,并长于内服汤药及秘制丸散膏丹,多有他医不识之妙,治验刊载于《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巢沛山与同时代的孟河名医,名震数省。二百余户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自南向北分别有儒德堂、泰山堂、聚德堂、同德堂、天生堂、费德堂、仁济堂、灵济堂、益生堂,足见当时医事之盛。府县志有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 巢渭芳-巢少芳-巢念祖-巢重庆家族系列 巢渭芳(-) 巢渭芳,又名巢惠芳,费伯雄的继儿子,马培之的入室弟子,擅内、外、妇、儿各科,治伤寒有特长,尤长于时病。诊务与马伯藩(亦是马培之门徒)齐名,为孟河医生留居本地之佼佼者,名重乡里,所以他一生家有患者赠送的“原为良医,不为良相”等牌匾悬挂于巢家客厅之中。对待急症的治疗,他认为,求稳导致贻误,顾全反而掣肘,贵在不失时机。对待伤寒,每多奇效,治外科病也出手不凡。他又认为,药有专任,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偏面求稳,关键时刻,需审证求因。他对时病急症有独到之功效,应用火针治肠痈和化脓性外科疾病,使得患者心服口服。生前曾著有医话、医案若干卷,未传,门人留有其手抄《门人问答》。生前著有医作、医案若干卷,论舌苔血症、治难产、伤寒、不孕杂症,颇有客观,著有《巢渭芳医话》等,可惜毁于战火。巢渭芳与丁甘仁的时代,是孟河医派对外发展的时期。 《巢渭芳医话》抄本一卷,系巢渭芳生前所撰,成稿于20世纪20年代,但当时未能刊印出版。“非敢炫世淆俗,但留我之心得”,说明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独特理解。全篇内容主要试谈临床经验的体会,计有医话86条。该抄本辗转传抄,文字脱漏、前后参错较多。目前留存抄本罕见,缺乏旁校本,后来,只能在留存的手抄本上,作简单的修饰和更动,并对方言作了注释。有趣的是,在“答门人问”一章中,“‘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验之于舌,可有见解否?”、“舌苔有五色,先生尝言‘惟白苔最难明晰’,实何意也”、“舌本用针刺,可有是说否”、“航户田清、佃户谢某同患时病,舌色仿佛,一曰生,一曰死,何也”、“背痈、发背有区别否”,共计5问,其中4个答的是舌诊,说明作者对舌诊有独到的见解。可惜当时没有现在手机、相机这样的记录,不然,应该是会出一本舌诊大全的。另外,该医话还有医论、内科医话、儿科医话、妇科医话、外科医话等五大专门的医话。 长期悬壶于孟河的巢渭芳,与在上海成名并协助丁甘仁立足的巢崇山,对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在费、马、巢、丁四大医家中具有同等的意义。同时,巢渭芳家族系列中医,世居孟河,对武进、丹阳一带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一生服务于劳苦大众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