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一场足球、打一场篮球, 或被撞击一下眼部, 然后就看不见了, 因高度近视或外伤导致的视网膜脱落意外事件, 接二连三…… 几分钟内,眼前一片黑,跟关了灯似的, 有人数分钟后缓解, 但有的人再也看不见了, 这种被称为“眼中风”……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看不见东西了, 一夜之间变成盲人。 这并非耸人听闻。 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致盲者, 近年来呈大幅上升趋势……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 我们特地与重庆知名眼底病专家王一教授进行了访谈, 让他给我们普及糖尿病眼病知识的同时, 也让我们了解一下他及他的团队。 爱尔眼科重庆特区副总院长王一 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及眼外伤诊治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 控制好血糖即可。 血糖若控制不好, 接踵而来的就是并发症。 发生在眼部的并发症, 统称为糖尿病眼病。 那天访谈王一教授的时候, 是周六的下午, 他正在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会议完后,在会场外的休息区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关于王一教授, 朋友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工作经历。 年, 王一高中毕业, 怀揣着医学梦, 跨入了第三军医大学。 毕业后,医院眼科发展, 从事眼科医教研整整39年头。 年,正逢部队军改, 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的王一, 决定换巢, 医院积累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 带到另一个地方播种开花。 当糖尿病患者有以下信号时, 要引起高度重视: 视力下降较快, 眼前有黑影且形状不一, 在视野的中心出现暗点, 瞳孔比正常人的要小。 医院检查。 年6月6日, 大渝网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中国著名眼底专家、 第三医院副院长王一教授, 正式出任爱尔眼科重庆特区副总院长。 “医院挖你,为什么选择了爱尔?” “医院确实有些多。有的(医院)没有团队,需要我从零开始建起。爱尔虽然当时只有5个人,但至少也算个小团队。另外,爱尔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医生有医、教、研的要求,这与我培养团队的理念一致。” 王一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 据王一介绍, 医院的时候,医院重视白内障眼病,眼底病团队还比较薄弱,刚来时团队只有5人。 “怎么办?” “要么引进人才,筑巢引凤。 要么自己培养人才。 要想筑巢引凤, 首先巢要好, 会提供相对优越的工作、学习、科研及成长环境。 凤来了, 能够充分施展凤的才能, 能够一步步成长, 并得到相应回报。” 据王一介绍, 眼底病团队中擅长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底病诊断的张奕霞女士, 就是被邀引进来的一只“凤”。 医院任眼科主任的张奕霞女士, 原本在新疆干得有声有色的, 后来经王一等院领导真诚邀请, 多次沟通, 最医院的优越待遇, 来到了爱尔, 成为爱尔眼底病团队的顶梁柱之一。 现在,张奕霞教授受聘医院总院副院长, 同时兼任重医院院长。 张奕霞 糖尿病眼病早期也可能没有症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要定期的检查眼底, 这样有助于发现早期的病变。 有的糖尿病病变没有及时发现的话, 很可能会导致出现视力突然丧失, 当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意味着眼底出血, 这个情况是非常危险的。 在王一所带的眼底病团队中, 有一位大将名刘磊, 医院自己栽培起来的一名骨干。 年,刘磊大学毕业到爱尔应聘。 医院成立之年。 由于刘磊表现出较强的临床手术能力, 爱尔便专门培养他专攻儿童眼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爱尔对于刘磊的培养,可谓是下了功夫的。他最开始是跟着老师坐门诊,后来列为手术医生培养。爱尔培养人才有一套体系,晋升也有一套体系。每一级都有量化的标准,比如看门诊要看多少,做检查要做多少,跟台手术要做多少,独立手术要做多少,都有考核指标。” 刘磊 医院,需要大量人才。 为此,爱尔与大学合作成立学院,专门为爱尔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据王一介绍, 爱尔目前有3所院校: 爱尔管理学院、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湖北科技大学爱尔眼视光学院。 他自己特地申请了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导师。 侯亚南就是爱尔集团“博才计划”的一员,一直跟随导师王一教授学习,在王一教授的带教下,已然成长为一名优秀医生,同时也是王一教授的得力助手。经过两年的团队打造, 现在王一所带的眼底病团队共有9人, 4个高级职称,4个中级职称,1名住院医生, 初具规模。 眼底就是眼球内后部的组织, 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喻成为一部相机, 那么眼底就相当眼睛这部照相机的感光“底片”, 眼底是用肉眼看不见的, 医生需要通过散瞳后用专门的仪器才能看清。 近年眼底疾病发病日趋常见, 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较多, 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可导致不可逆性致盲。 一个人能干,干不过10个人。 虽然目前科室已经有9人, 但王一教授却笑着说: “我不会嫌人才多。” 人才招进后, 如何让我们每一个医生发挥最大潜力呢? “爱尔会根据每个人的专长、需求,进行专项的培养。” 爱尔团队在逐步壮大中, 引进的人才也多起来, 如果不解决好每个人的发展方向问题, 那就会产生矛盾。 “我尽量平衡大家的需求,我希望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定位,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我带领的团队里不存在着纷争,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大家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态度。” 陈梅博士, 也是王一团队最近才引进的人才, 到爱尔不到一个月, 因对眼外伤很感兴趣, 于是眼外伤重点病人的管理和处理,王一就让她负责。 除了上面提到的高级职称博士外,重庆江北爱尔眼科总院眼底病团队还引进了陈泽丽博士、王沁硕士,他们已经是科室临床的中坚骨干力量。 陈梅 目前团队除了有自己培养和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以外,还拥有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的资深眼底病医生。 王刚是眼底病科室主任,从事眼底病诊治30余年,是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职称医生。 谢军威从事眼科工作10余年,熟练掌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视野、视觉电生理等多种眼科特殊检查的应用及眼病的激光治疗。 犹爱林从事眼科临床工作15年,擅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急性视网膜坏死等多种眼底疾病及常见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李昊多年从事眼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在青光眼、眼底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他们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眼科医生。这样的眼科人才队伍,已然从最初的小科室正在发展成为特色眼底病科室。 依托爱尔学院,团队还在源源不断的进入人才。整个团队的力量正在越来越强大中! “我希望爱尔能成为一个造血的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自己可以用,医院可以用。但最终都是让老百姓来用! 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是时间需要耐心的。有句老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今天把他引进来,明天他就非常优秀了。团队的整个梯形建设与完善,我估计大概还需要3-5年左右。” 王一带领的眼底病团队 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决于患糖尿病时间的长短, 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和个体的差异性。 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 一般7-8年以后, 就慢慢开始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了。 随着时间延长,病变会越来越严重。 而肥胖、吸烟、高血脂、妊娠、高血压、肾病等可加重糖网的病情。 在这个世界糖尿病日, 王一教授在介绍自己团队时, 仍不忘叮嘱: 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依然是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生活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访谈结束后《重庆人物I》梅花姐与王一合影 -End- 本文为《重庆人物I》原创内容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