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治疗的认识误区您有吗

时间:2021-6-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常年受氧化和紫外线损伤而逐渐由透明变混浊,大部分人在50岁以后晶状体就渐渐出现混浊,即发生老年性白内障。这些老年白内障患者均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光明,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白内障手术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以至错过手术时机,降低了术后视觉质量甚至造成了失明的严重后果。

误区一:滴眼药水、贴眼贴就能治好白内障

在网上,在药店,在街头巷尾的墙壁上,宣传白内障药物的广告屡见不鲜,大多宣称用了某某药物后,可以很快消除白内障,重新获得清晰的视力。一些白内障患者,看了这些广告后深信不疑,不惜花大笔钱去买药,甚至想通过滴眼药水和贴眼贴来治好病。

专家指出,目前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方面还没有特效药。药物,如眼药水,只能对早期的白内障起到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但无法逆转病情,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方法,以高品质的人工晶状体替换人眼混浊的晶状体,才能让白内障患者重获清晰视力。

误区二:白内障要“熟透”了才能手术

对白内障有效的根治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是,很多得了白内障的老人并不愿意马上做手术,总说“再等等,等白内障长‘熟’了。”

原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国内医疗技术的限制,白内障患者必须等到“长熟了”才能进行手术。然而,现在随着超声乳化技术广泛用于治疗白内障,老年人不需要等白内障“长熟”、完全失明时才做手术,只要视力下降,影响生活,即可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等白内障长‘熟’才治疗,老人会面临多重危险。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还会增加手术风险和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专家指出,一般的患者,在4~5分钟内就能用超声将晶状体核乳化吸出,而过熟的白内障会导致晶状体难乳化,手术耗时久。对于特别硬的核性白内障,即使采用超声乳化术摘除了晶体,也容易因为术中过高的超声能量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严重者可能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

误区三:再长出白内障因晶状体没摘除干净

有的患者做完白内障手术后,又被诊断为“再长白内障”。“晶状体被摘除了,为何又长出白内障?是不是手术没摘除干净?”有人如此担心。

再长白内障在临床上被称为后发性白内障,不是说在原晶状体位置上再长出一个混浊的晶状体,而是指原先保留的晶体后囊膜再次出现混浊。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人工晶状体材料和设计的革新,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已经很低了。万一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也不用担心,只需要用激光打开后囊膜就能提高视力。

误区四:做完白内障手术其他眼病陆续而来“为什么我做完白内障手术,眼前老有"蚊子"飞?”“手术前没有查出黄斑病变,怎么换了人工晶体,就查出有这种病?”有些老人抱怨手术“没做干净”影响视力,甚至投诉手术引发这些眼病。其实,这些疑惑都属于对老年性眼病的误解。

事实上,这些眼病并不是由白内障以及手术引起的。由于手术前被混浊的晶状体"挡住",等视力变好后,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例如“飞蚊症”,是晶状体后面的玻璃体发生混浊而引起的,跟白内障没有关系,也并非由晶状体残留引发。有些老人患病后因白内障影响视物,本来看不清楚,而手术后随着视力的改善,视野中的“蚊子”也更加明显。

如果说眼睛像一个房间,白内障就像一扇大门,挡出了房间里的景物。病人的晶状体完全混浊,常常导致一些眼底病变在术前检查时看不清楚。不少老年人合并有老年黄斑病变,摘除白内障后仍然看不清楚,建议转到眼底病专科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白内障手术后容易“暴露”的眼病还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晚期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等。这些眼病都会影响手术后的效果,甚至致盲,应及时摘除白内障才能治疗眼底病。

小Tips医院专家提醒,白内障手术后要注意观察视力是否改善,手术后一周要复诊,术后别让眼睛受到外力碰撞。

有任何疑问

都可直接在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