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雨果 可患者太多了,从门口进来,看完病,再想从门口出去,根本不可能,只能跳窗。我们中途出去吃饭、上厕所也是跳窗。 我曾做过一例超大葡萄膜黑色素瘤内切手术,肿瘤体积已经超出教科书或者常规手术能做的范围,已经累及眼球的一半,在既往报道中还没有过。 心理起伏很大会失去客观判断,你可能也做不好这个工作,尤其是手术。但在外人看来,你就是冷漠。 ——《指尖上的光明》 干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苦我为什么做眼科医生? 我走上眼科医生这条路有些偶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实习医生时,曾在各科都轮转过。当时我觉得眼科的操作、检查、手术都比较精致,眼科的设备在当时也更为精密,当时已经有了电脑验光仪和其他眼科检查设备,感觉挺高大上,也挺吸引人的。别的科,比如内科见得最多的一般就是听诊器、心电图仪,外科可能就是手术刀。 “金眼科、银外科”,人们都这么说。这或多或少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彼时的眼科手术可能比外科更精细、技术含量更高,更有挑战性。当然从事这一行业的门槛也更高,对医生的要求包括心理、技巧或耐心程度等各方面都是更大的挑战。 在临床上,我的长处一般是在操作方面。比如在中医科,我的号脉相比其他人更被老师认可;在妇产科,我估计胎龄也比较好,当时妇产科前辈们还曾劝我做妇产科医生,因为在妇科,孕妇扎针抽血是比较难扎的,我却能扎得很成功。 我想我在技术操作方面,可能更有优势。 对于专业分配,我们这代人还是比较幸运的,当时已经开始实施双向选择,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当时眼科的确是我最想去的专业。 每天24小时×3年,甘苦自知 要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眼科医生,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不光在知识层面,也包括技能、手术、看病技巧等各方面。同时,眼科设备、检查方法也都很多,需要较大的知识储备。 我做住院医院,当年的培训传统还是按照苏联模式,住院医3年,每天24医院里,没有所谓的休息。有患者急诊,要招之即来。医院周边环境不是很好,打架或者其他外伤的急诊比较多,有时候还是比较严重的急诊。在急诊中,我的手术操作技能也慢慢磨炼了出来。 做一个大的急诊手术需要好几个小时,有时半夜起来,做完手术天都快亮了。诊室里有那种四方的木头凳子,把七八张凳子拼在一起,在上面睡一会,天亮了就接着出门诊。既然是喜欢干的事,平常做起来可能并不会觉得那么辛苦。 任何事情都不会白做,很多辛苦到最后都会有回报。经过几年的训练,不单是技巧方面,我在心理素质、对工作的态度等各方面,都慢慢得到训练。所谓的职业素养,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必然是经过长期的训练才会有。 在之后的从医过程中,也是有苦有乐,有挑战,当然也有遗憾。 难得的体验:跳窗上厕所 年,在我们指导下,医院独立完成了首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从此西藏患者遇到这种玻璃体积血,可以在当地就能得到治疗。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从技术、设备、人员训练,门槛都比较高。很长时间以来,在国内很多其他地区也都没怎么开展。但在西藏,由于饮食习惯、地域、风俗等的原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引起的致盲性眼底疾病的患者很多。条件允许的话,有些患者会到内地来治疗,但很多患者没有条件,就无法接受治疗。 年,中国医师协会女医师分会医院义诊。我们从来没想到有那么多眼底疾病的病例,医院里面一直排到了院门外。第一天我刚到时还有一些高原反应,下午也坚持出门诊。可患者太多了,从门口进来,看完病,再想从门口出去,根本不可能,只能跳窗。我们中途出去吃饭、上厕所也是跳窗。 我们当时想,有这么多患者,但当地的玻璃体手术却是空白,应当帮他们开展。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几家药企的帮助。藏医院的央吉主任有很好的显微手术技巧,曾做过很多白内障病例。我们觉得他有潜力学习玻璃体手术,医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培训。经过培训,玻璃体手术的基本操作她已经都能掌握。回去后就在当地开展起来。 当时西藏自治区的主席洛桑江村为此非常感动,专门接见我们,并请我们吃饭。他说你们实实在在给我们做事情,虽然我们平常已经不再请客吃饭,但你们来要破例。 医院仍然经常有业务上的联系,他们遇到疑难病例,会转送过来或咨询我们。今年,我们还准备再去一趟,争取帮他们把小儿眼病的工作也开展起来。这方面他们还是空白。 不该发生的遗憾 行医多年来,我也碰到过一些让人感到惋惜和遗憾的病例。 一个7岁多小女孩,玩激光笔的时候,把右眼照了一下,黄斑就让激光给烧灼了,视力0.01,几乎失明。这个孩子最初因为害怕家长责骂,没跟家长说是因为用了激光笔。家长很着急,医院求诊。这种病早期,眼底检查、造影等可能都看不出明显异常,但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会有一些表现,就是在黄斑位置有一个小的瘢痕。我们发现后,再三追问她,慢慢孩子才承认她是被激光笔烧到了。 有一起更严重。也是一个小孩,玩激光笔玩得很高兴,就拿着看,先是一只眼睛直接对着光源看,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他就又用另一只眼睛看,结果两只眼睛视力都变成0.1以下,变成残疾人了。非常可惜。 我接诊的患者中被激光笔灼伤的近半年已经发生有3起。不按国标生产的激光笔能量太高了,对眼睛有极大的损害。这种损害是不可能治愈的,会对治疗造成永久性伤害。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加强这方面的宣教,相关部门对激光笔的生产也要加强监管。 我最近在门诊还遇到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河南一个家庭,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医院时已经是晚期,放弃治疗,孩子最终死亡。不过,就算要放弃,也有不少要做的事,比如要告诉他们,这种病是可能遗传的。就算你放弃这个孩子,今后再生第二个、第三个孩子都要注意一定尽早检查。然而,他们没有得到这方面的知识,也许医生说了,他们没注意。 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孩子没问题。这次带来是第三个孩子,才出生不到两个月,有一只眼睛已经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晚期。已经“白瞳”了,孩子父母发现后才知道大事不好。医院把他转到我们这里来治疗,那只眼睛可能还是保不住。然而,更大的悲剧是,孩子母亲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在来北京前几天自杀了。孩子爸爸说:母亲认为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两个都得了这种病,第一个死了,这个孩子也会死掉,很愧对孩子和家人。 其实,这种疾病的治疗成功率是很高的,存活率在95%以上,这个孩子的另一只眼睛也是能保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与成人恶性肿瘤不同,治愈后,复发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孩子7、8岁时还不复发,就几乎不会复发了。另外虽然孩子是母亲所生,但致病基因并非一定来自母亲,后经基因检测,这家孩子携带的肿瘤基因是来源于父亲。如果孩子母亲有这方面的知识,就不会自杀了。如果能在孕期做基因筛查,悲剧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不敢想象,今后这个没有了母亲的家庭会是多么困难。知识普及不到位,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为了治愈患儿,我愿意承担风险 眼部肿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遗传性疾病、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白内障等,都是最常见的儿童致盲性眼病,占到儿童常见致盲性眼病的近70%。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只要及时诊治,儿童的防盲效果都是挺好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特点是发病比较急,治疗时间窗比较短,可能也就几天时间,一旦错过,疾病就会迅速进展。在治疗时间窗内及时处理,预后相当好,大多数情况都与正常人一样。然而,患儿由于早产,全身情况往往不太好,各个脏器发育也都不太好,处理这样的患者要担很大的风险。有些患者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就死亡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好,但并不在说明书和指南推荐范围,属于超适应证用药。这意味着即使经过常规的备案和书面告知,使用这种药物来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并不完全合规,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个特效药,多数情况一次治疗80%~90%以上都可以控制,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用这一方案治愈了很多患儿。 患者家属都很感谢我们,有的甚至说:“您把孩子眼睛治好了,让孩子随您的姓。”一个偏远地区的患者家属,复诊时特意把一袋几十斤的小米扛过来,说是他们家产的,晾晒时仔细筛过小石子,一定要给我吃。还有一个山东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家属,虽然孩子多年前就已痊愈,每年春节仍然要过来送土特产。我并没见过他,因为每次来,他都送到办公室,都不见我,只是写个纸条说“祝您节日快乐”,放完就走了。 挑战极限,追求最好的结果 在诊疗过程中,有很多高风险的病例。在处理上会有不同的方法,有保守些的,有比较挑战性的。挑战性的方法治疗效果可能更好,但也有更高的风险。 其实,作为医生,我们的极限也需要不断突破。没有一步步突破极限的信心和理念,医学就无从发展,只能止步不前。不过,医学是高风险的工作,一旦失败会让人承担很多后果,突破极限也需要各方面的条件,不能头脑一热就去挑战。一要看医生的技术、知识储备,另外医患关系也很重要,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沟通良好、对你非常信任的患者,医生就倾向于选择可能更富有挑战性的治疗,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往往治疗效果也不错。 我曾做过一例超大葡萄膜黑色素瘤内切手术,肿瘤体积已经超出教科书或者常规手术能做的范围,已经累及眼球的一半,在既往报道中还没有过。一般来说,这样的手术都是无法保眼的。但患者很年轻,有非常强烈的保眼欲望。 因为我们前期有技术储备,有不少肿瘤切除已经超过教科书或适应证标准。另一方面,患者对我们也非常信任和理解,能够接受手术失败的风险,这是我们勇于挑战极限的前提。作为医生,也想追求最好的结果,帮患者保留眼睛。手术难度确实很大,进行了大约4小时。没想到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患者视力达到0.3。两年多了,每次复查结果都很好。这也是医患互相信任的非常好的例子。 眼睛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对普通人来说,光明是一件天大的事。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小姑娘,刚刚工作就得了视网膜脱离,这在我们眼里是非常常见的病症。我告诉她要做手术,刚说完,小女孩还没怎样,她父亲就瘫坐在旁边地上了,她母亲也非常紧张。 作为职业眼科医生的我们,对疾病的感受,其实是有点淡漠了。当然这也是职业素养的要求,你不能每碰到一例患者,就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职业要求你必须有这样的心理素养,每例患者都只是我们日常遇到的千千万万例患者之一,也不会造成我们心理上太大的起伏。心理起伏很大会失去客观判断,你可能也做不好这个工作,尤其是手术。但在外人看来,你就是冷漠。所以,在医患沟通中,还是存在心理落差的。 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虽然很难,我也希望尽可能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当然,也希望患者家属能给予我们最大的信任和理解。 梁建宏口述,张丽丽采写 梁建宏教授访谈视频 梁建宏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眼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学会眼病理学组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 ▽扫码识别小程序 购买《指尖上的光明——30位眼科医生的故事》 您用于购买此书的每一分钱都将捐献给眼科公益基金会 包邮哦亲! 系列故事回顾如何做一个好医生——读《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黎晓新: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感谢病人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马志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许迅:选对了目标,就会坚持到底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颜华:唯一的希望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胡运韬:医者无疆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 惠延年:我做金针拨障及其他《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姜节凯:两个难忘的病例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姜燕荣:别了,玻璃体手术刀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李筱荣:化为“绕指柔”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国眼科医生的故事节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