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芬教授离开我们了,噩耗转来,我心情非常沉痛,脑海里不时浮想起和她一起工作朝夕相处40多年的情景,往事仿佛就在眼前,难以忘怀。是她让我坚定地走向眼科岗位,是她帮助我从对眼科了解甚微的一位医学生逐渐成长成一名眼科专家……,我的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她老人家对我的教导和培养,她的滋育之恩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1坚定我学习眼科的信念 年,我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和其他几位同学医院,当时我满怀信心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因为在学校实习时就偏爱外科,医院大外科主任孟承伟教授欣赏,带我做阑尾手术、胃切除部分手术等。 医院填写志愿时要求写二个,我第一志愿写的是外科,第二志愿是眼科,实际上第二志愿仅仅为了应付。万万没有想到,到医院人事处报到时将我安排到了眼科,而别的同学却有被分配到外科,顿时心里凉了半截。尽管我再次提出要求,但主管人事的人没有理睬我。无奈之下,我只好来到眼科。 到眼科后,开始一段时间,由于心情不畅,闷闷不乐,不经意在表情上会流露一些。当时,张承芬教授发现后找我谈话,首先介绍协和眼科历史,图1,图2 图1、医院学生毕业典礼 图2、解放后协和眼科一起和新中国成长 谈起她的老师罗宗贤教授,为了协和眼科的发展如何辛勤的耕耘,以及劳远琇教授、朱宣和教授、费佩芬教授等为了眼科事业的发展,默默无闻的工作;谈起眼睛是人体的重要感知器官,如果没有眼睛就没有光明、没有世界,没有人类的文明……。目前,还有许多眼睛疾病不能治疗,还需我们一代一代眼科医生去努力,去攻克。你可能喜欢手术,眼科也是手术科室,有许多疾病需手术治疗,只要你去努力,眼科是大有作为的。张教授慈祥的面孔和一席发自肺腑之言,使我对眼科有了新的认识,并立志做一名称职的眼科医生。 在协和眼科工作3年,经过各专业轮转后我被分配到眼底组,当时张教授是协和眼科行政副主任兼任眼底病学组组长。从此以后,我一直跟随张教授从事眼底专业。在她的言传身教直接培养下,使我在眼科事业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2打破西方封锁,研制眼科激光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眼科在许多方面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20多年,诊疗技术及设备也明显落后西方眼科。虽然正直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学习国外眼科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我国眼科的医疗水平,但是由于西方对高科技出口的封锁,禁止激光机销售中国,眼科急切需要激光治疗一些病人无望可盼。为了打破西方的封锁,张教授率领协和眼科眼底组成员朱宣和教授、费佩芬教授、王子政和张骞老师等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及相关厂家合作,积极开展红宝石激光、氬离子激光研发工作。从激光机研制到动物实验,从组织病理效应到临床试用,每一步都留下大家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证明,两种激光机的性能已达到临床应用的安全要求。从此,协和眼科开始使用自己研发的激光机治疗病人,进行虹膜激光打孔治疗青光眼,视网膜裂孔激光封闭,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激光治疗等等,终于粉碎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填补了我国眼科激光治疗的空白,并获得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此后,西方国家解除激光机出口中国的限制。日本眼科年会也邀请张教授报告中国眼科有关激光在眼科应用的专题报告。年,美国医学激光大会邀请张教授大会发言,张教授将国产激光兔眼组织病理激光效应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为大会发言,反响强烈,外国医生对中国刮目相看,提升了中国地位。当时,我和费佩芬教授作为代表团成员一起参会,分享了自主研发激光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带给我们的喜悦。有了激光机,眼底病激光治疗已成为日常眼科门诊工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激光治疗的主要疾病,为了更好地把握眼科激光治疗的适应症,在张教授指导下,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工作,包括眼底荧光造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及分型、激光治疗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奠定了基础。此项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图3、所在眼底组人员陪陈耀真教授来眼底组视察,左起张承芬、陈耀真、朱宣宣、董方田、张潜娜、叶俊杰 3最早开展荧光血管造影工作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眼底病诊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眼科一项热门的检查技术。购买一台进口眼底荧光造影机价格昂贵,医院很难买进。为了普及这项工作,提高国内眼底诊断的整体水平,张教授与福建南平一个厂家合作,共同完成国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机临床试用和性能完善,医院利用国产荧光血管造影机广泛开展临床眼底病检查工作。为了提高眼底荧光造影读片解读技术,提高眼底病诊治水平,张教授成立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疑难病会诊中心,每周有一天下午4点开始读片会诊,那时,医院王光璐教授,医院罗传琪教授,医院吕永顺教授等都积极参加,当时我在眼底组工作,经常负责给病人做荧光造影,同时也有时间参加读片会诊,使我在眼底病荧光血管造影诊断技术方面受益匪浅。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得到张教授在临床工作的指导。记得碰到一例眼底见到一片色素沉着病人,病变区域类似三角形,基地朝向周边,尖端朝向视乳头,当时张教授告诉我这是脉络膜血管阻塞引起的改变,建议我查找有关视网膜生理解剖文献,此后使我对血管性眼底病的理解更加深一步。视网膜血液供应由两套循环系统构成,它的生理解剖特点提供了眼底疾病特点的诊断依据。哪些是脉络膜血管疾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哪些是视网膜血管疾病引起的病变,都有独特的表现,通过实践与学习,提高了我的眼底病诊断技术。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引起黄斑出血、渗出当时认识不清,多认为可能是炎症引起的黄斑病变,其实确切的原因还不明了。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读片会诊,张教授确认此病来自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由变性引起。 4积极推动开展眼科显微手术,培养年轻医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眼科无论在仪器设备、诊断和治疗技术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更谈不上现代眼科手术了。利用手术显微镜做眼科手术已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展,如玻璃体切除手术、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已广泛开展,眼科手术已成为眼科疾病治疗的主流,而我国还属一片空白,仍然在无影灯下大刀大剪子做一些传统的眼科手术,如冷冻摘除白内障、青光眼谢氏术、视网膜裂孔扣带手术、眼内异物磁性吸引术等等,手术适应症范围局限,创伤也大,并发症多。为了改变中国眼科这种落后局面,张教授决定派年轻大夫去国外学习眼显微手术。年张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Schepen视网膜研究所学习并结识了在那里工作的何志平教授,年何志平教授被香港中文大学医院眼科主任。张大夫推荐我去香港中医院学习。年我去医院跟随何志平教授学习眼显微手术,主要是玻璃体切除手术。当时一到香港就感觉到香港繁荣昌盛,大陆远远落后香港。医院医院,各方面都充满现代化气息,门诊、病房和手术室,从设备到管理,都有条不紊、工作效率极高。 当时,虽然我是一位在眼科工作近十年的主治医生,但对在显微镜下做手术一窍不通,确实感觉汗颜。我立志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张教授对我的期望。开始我利用业余时间或何教授外出开会时间在动物眼球上学习显微镜下的手术操作,平时跟随何教授做他的助手上台手术。那时,医院眼科,加上我只有三位医生和一位实习医生,何教授每年能做多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多例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多例角膜移植,除了另一位医生负责做一些白内障手术外,全部手术都由何教授一个人完成。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粘弹剂,只能利用气泡注入前房,植入人工晶体。半年时间过去了,我不仅掌握了显微手术操作技能,同时跟随何教授在手术台上学习了许多手术方式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逐渐的何教授让我主刀做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和角膜移植手术,提高了我显微手术的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临结束学习前的两个月在何教授指导下我开始做简单的玻璃体手术。记得那年圣诞节,何志平教授放弃休息,安排我对3例玻璃体视网膜病人进行手术,令我终生不忘。 年我在香港医院学习结束,医院后,想购置玻切机,将学到的玻璃体手术技术开展起来,但几番申请都被院里拒绝。张教授急在心里,医院改革办贷款购置了一台玻切机。当时科内外也有反对之声,说要技术没有,病人没有,贷款还不了等等。张教授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购买了玻切机开展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张教授领导下,我将所学东西在临床得到发挥,不到一年我们做了近例玻切手术,不仅还清了贷款,慕名而来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为了推广现代玻璃体手术技术,医院邀请,做手术示范。年,我和张教授受邀到宁夏银川自治区眼科年会上讲学,并约了几例玻切病人手术示教,医院有玻切机,有骨科用的手术显微镜,但从未开展玻璃体手术。张大夫鼓励我,认真准备,因陋就简,顺利完成3例单纯玻璃体出血病人的手术治疗和1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在场的医生反响强烈,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对我们常做手术的人来讲是个简单手术,但是,对于从未开展、甚至从未见过的人来讲就是一个挺神秘的手术,打破了他们脑海里一直认为玻璃体是手术禁区的概念。 随着玻璃体手术不断开展,在张教授的领导下,越来越多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开始进行手术治疗,以往认为手术禁区的禁区黄斑部疾病手术也随之开展起来。国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如国外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黄斑前膜手术,90年代初开展了黄斑下膜手术,医院90年代初也开始做这类手术,同时也相继开展黄斑下膜手术。黄斑前膜手术在北戴河全国眼科中青年学术交流会上获得了优秀论文一等奖。此后,还获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果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图1)。 图4、在张承芬教授领导下,年医院眼科开展了第一例黄斑下膜手术。术前(上图)眼底黄斑可见灰黄瘢痕组织及出血,FA检查病变区显示荧光渗漏,视力0.2;术后(下图)眼底黄斑区瘢痕组织和出血消失,FA呈窗样缺损,视力0.6 5到哈佛眼科学习,开拓眼界,提高玻璃体手术技能 年,我跟随张教授对波医院及Schepen视网膜中心进行参观访问,随同一起的还有费佩芬教授。医院很近的张教授朋友家里,医院不用开车,走路来去也很方便。 到那里第一天,视网膜中心主任Schepen教授热情地接待我们,他也是张教授的老师,10年前张教授跟随Schepen教授在中心进修学习二年。在那期间,我观看了世界著名的视网膜手术专家Freeman和Hirose二位教授的手术。Freeman做巨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高人一筹,他研制了一种旋转手术床,将病人面部朝下,利用重力关系,使翻转的视网膜尽量展平,然后再进行手术。Hirose教授是一位美籍日本人,主要开展儿童ROP手术治疗。晚期ROP视网膜增殖呈漏斗脱离,脱离的视网膜贴近晶体,他采用Open-sky手术方法,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精巧、细致、耐心的将增殖膜从视网膜前慢慢剥除,手术结束后根据病情,有的玻璃腔充填膨胀气体SF6,有的充填透明质酸钠。在那里也参观了激光治疗各类视网膜疾病及实验室,并有幸听到了Gass医院讲座。在访问即将结束时张教授问我:小董,这次参观学习有什么收获?我说:收获很大,长了见识,开拓了手术思路,胜过在协和工作多年。回国后我也开始利用Open-sky方法开展ROP手术等,为我在眼科手术发展注入了活力。 图5、年,我和张承芬教授在美国波士顿合影 6组团出国参会,扬名中国眼科 年,在香港举办的“Schepen国际视网膜学术交流大会“,来自世界各国眼科专家多人参加会议。受何志平教授邀请,张承芬教授率领医院眼科5人准备参加会议。那时,香港还属英国统治,还未归还祖国,需要到英国大使馆签证,经过一番周折,好不容易将签证拿到,如期参会。会上我以板报形式发表“88例玻璃体手术后长期随诊效果观察”,其中包括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复杂网脱、黄斑裂孔等。张教授报告“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及激光治疗”。经过中国眼科医生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十年时间里,中国眼科从落后发达国家20多年到逐渐赶上发达国家,并能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出中国眼科声音,为国家争得荣誉。 7淡泊名利,做好眼科专家 张承芬教授在临床、科研方面做了许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一直跟随她工作,我深受影响。但她淡泊名利、专心致志做好眼科工作,让我感受更深。 80年代,随着中国眼科发展,眼底病学组应运而生,眼底病学组成立时多人举荐张承芬教授担任组长,但张教授婉言谢绝,推荐罗成仁教授出任组长,她愿意任副组长,并积极参与眼底学组的学术活动。每次眼底会上,医院眼科都有数人参加,有时多达10人以上,发表演讲、张贴板报及各种形式研讨会。在几位老前辈的辛勤努力下,我国眼科眼底病学组逐渐状大,人气越来越旺,学术活动越来越火。记得年福建南平眼底病学术会上,协和眼科约有11人参加会议,在会上我发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这也是国内首次报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打破了糖尿病晚期不能手术的说法,当时高汝龙教授也报告了硅油充填治疗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使眼底病学术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显示中国现代玻璃体手术已经开展起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差距,对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由罗成仁、廖菊生和张教授积极筹备的眼底病杂志创刊,张教授曾和我说,想办法找找国家科委,希望眼底病杂志刊号早日批下来。眼底病杂志刊号批下后,罗教授推荐张承芬教授做主编,张教授再一次婉言谢绝了,她愿做副主编,协助罗教授办好眼底病杂志。 图6、8年10月北京举办眼底病学习班 8敢于担当,一切为了病人 年,协和眼科病房住进一位独眼慢性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力0.3,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继发青光眼,药物无法控制,眼压居高不下,几个月内视力减退到0.1以下,全科会诊,最后决定由我给他再次手术。我当时没有完全答应,心想眼科有这么多搞青光眼的专家,他们不做让我做,心里有些不快。张教授对我说,为了病人,为了协和眼科,大胆去做吧,我相信你能做好。我二话没说,接受这项手术。对于这例无晶体眼难治性青光眼,与张教授讨论后我们做了前部玻切联合小梁切除术,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可以减少术后玻璃体阻塞滤过口的机会。同时术后时刻注意按摩,“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避免炎症介质在滤过手术区导致瘢痕组织形成。经当时还是住院医的赵明威大夫(他是张教授的研究生)每天按摩两次滤过泡,坚持一个月,患者眼压得到控制,成功保住了视力。 9鼎力支持,当好眼科主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外先进眼科技术不断引进国内,也是中国现代眼科技术蓬勃兴起的时代,医院相继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和玻璃体手术。由于年龄关系,医院再继续聘任主任的意见,她希望年轻大夫能走向科室领导岗位,传承协和精神,使协和眼科得到发展。医院眼科随形势发展,新任科室领导积极开展工作,成立了眼显微手术小组,旨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能在眼科顺利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显微手术小组仅是空有其名,没有一位大夫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相反,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做的风风火火,技术不断成熟,许多白内障手术医生已在国内脱颖而出,协和眼科的优势也渐渐衰退。 为此,年,医院为了改变眼科的这种局面,决定竞聘眼科主任,凡是副高以上大夫都有资格报名竞聘。我不想参与竞聘活动,但张大夫极力鼓励我,参与报名竞聘科主任。经过竞选报告和民意评定,没有想到我和刘熙朴教授被选为科室主任。由于我从未做过科室主任,医院宣布我为常务副主任,刘熙朴为副主任。我当时心里又高兴又苦恼,高兴的是在协和眼科工作这么多年,赢得了大家信任,苦恼的是科里人心不齐,不好管理,有人到处贴小字报及向上级打报告,医院领导,污蔑我本人。我想这是何苦的,引来这么多是非!真想放弃,不做这个主任。张教授知道这些情况,积极劝我和刘熙朴,为了协和眼科的发展,相信大多数眼科群众的眼光,一定努力去做。在张教授的鼎力支持下,我和刘熙朴教授接受这次民意评定的结果,义无反顾挑起科主任的担子。 为了彻底改变协和眼科落后的局面,制定了促进眼科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改变医生门诊、病房工作脱节现象,废除了过去4个月轮转一次病房工作的制度,让高年医生有不断手术机会,每周既有手术时间又有门诊时间,有利于大夫手术技术的熟练和成长。再是改变了过去手术护士不上台的习惯,护士上台配合手术使手术器械得到妥善保管,同时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0年,手术量从多例上升到多例。此项改革,确实给眼科带来生机,医疗工作门诊量,手术量显著增长,手术医生的手术技术日臻成熟,为眼科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7、9年8月重庆第十四届COS大会合影 图8、《眼底病学》再版发布会上,张教授我们三位学生合影 图9、医院眼科年新春联谊晚会 10晚年仍心系病人,不忘眼科 年,张承芬教授突然患上脑血栓,半身活动困难,说话也受到一定影响,经积极治疗,第二天病情有所好转,她还要去眼科看病人。等待她诊治的病人很多。她的敬业精神、忠实为病人服务精神再一次感动大家。虽然由于这次患病,她再没有机会去眼科,去诊治病人,但她仍时常挂念眼科,挂念我们这些跟随她多年的学生和同事,每次去家看望她时,她总问起眼科,问起我们的情况…… 图10、年2月4日,春节我与张教授合影 张承芬教授虽然离开我们了,但她对中国眼科事业的贡献、对医院眼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永远不会忘记她对我们成长的抚育之恩,让我们永远怀念她: 张老师,您一路走好,天堂安息,我们会继承您的遗志,努力工作,象您一样,将毕生精力贡献给眼科事业,做一名称职的眼科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