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热,警惕食源性疾病

时间:2020-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夏季来临,天气越来越热,人们会感到酷热、烦躁,出汗越来越多,营养损耗大。夏季,很多人感觉胃口不好,饭菜经常吃不完,有些人会留到下一顿继续吃,但是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因此,夏季要特别警惕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有哪些种类?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根据现代食品卫生学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食物中所含致病因子的种类和疾病性质,食源性疾病可分为以下八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人们食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很多,常见的有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菌属、韦氏梭状芽胞杆菌、李斯特菌等。

2、食源性病毒性感染。因摄入带有病毒污染的食物而发生的食物中毒,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

3、食源性寄生虫性感染。食入含有寄生虫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如旋毛虫病、绦虫病、阿米巴病等

4、化学性食物中毒。因某些化学毒物污染食品或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误用某些化学毒物所致中毒,如某些重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等。

5、真菌性食物中毒。某些真菌天然含有的有毒成分和某些霉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霉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如赤霉病麦、霉变甘蔗等。

6、动物性食物中毒。某些动物性食品本身含有的有毒成分或动物组织分解产生的有毒成分引起的食物中毒,如有毒河豚鱼引起的河豚毒素中毒、有毒贝类引起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和鳝鱼引起的组胶中毒等。

7、植物性食物中毒。某些植物性食品本身含有的有毒成分引起的食物中毒,如四季豆引起的皂素中毒和鲜金针菜引起的秋水仙碱中毒等。

8、其他原因未明的食源性疾病。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李斯特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在绝大多数食物中都能找到,肉禽蛋、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能够感染李斯特菌。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7个菌株,其中仅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能够引起人类的李斯特菌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繁殖生长,是冷藏食品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1、选购食物要到储藏条件较好、符合卫生要求的正规商场、超市和市场,购买时要仔细观察食物是否新鲜、是否在保质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无损等,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更要当心。

2、食物购买回家后,要尽快放入冰箱保存,避免长时间暴露导致腐败变质。蔬菜、水果类食品要与生肉、生鱼等分开保存,瓶装、罐装、利乐纸盒、真空包装的食物要即开即食,开启后不宜长期保存。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食物不适合冷藏保存,如一些热带水果,此类食物购买后要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3、烹饪食物时要洗净,砧板、刀具等要生熟分开,食物要烧熟煮透,凉菜要现吃现做,不吃或少吃生食海产品。

4、外出就餐应选择证照齐全、卫生设施好、管理正规、干净整洁的餐厅,不到无证的小店或路边摊就餐,用餐时要注意食物是否变质、是否有异物,切勿食用违禁食品,更不要暴饮暴食。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家里的清洁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学会读懂食品营养标签,了解购买食品的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工艺和保质期,接近保质期的食物不要购买。

★夏季哪些食物要当心?

1、凉拌菜。凉拌菜在制作过程中极易发生微生物污染,制作凉拌菜时要保证原料的新鲜、卫生,刀具、砧板、餐具等要生熟分开,加工完后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2、海鲜。海鲜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下极易腐败变质,因此夏季海鲜最好不要生食,要煮熟煮透,而且要现吃现买,不要长时间存放。海鲜类食物还要警惕贝类毒素和组胺中毒,在食用贝类海产品和一些青皮红肉鱼类时尤其要当心。

3、剩饭剩菜。剩饭剩菜要尽快放入冰箱,尽快食用,如果发现食物出现异常情况则不可再食用,再次食用时要加热熟透,剩饭菜加热的次数不宜过多。

参考资料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7版)

搜狐网,夏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健康舟山: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