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顾金华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难发现,身边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名,而“糖网”的危害在于其可导致低视力甚至失明;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这对肿瘤患者来说并不是危言耸听……一本科普书籍、一部微电影近日正陆续发布中,沪上医学大咖们正通过多样化、复合式传播,让健康科普更好满足上海不同人群的需求。 科普是一种责任 针对疾病预防的传播,沪上医务人员一直在努力。 这不是一本看完即止的普通科普书籍,而是一份可以陪伴患者的礼物。书的背后,凝聚着整个团队的满腔心血。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眼底病专科主任童晓维主编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与治疗》新书本周末发布。从个热点问答说起,配上通俗易懂的生活漫画,不仅是有关糖尿病眼病防治知识的一次内容荟萃,更是一份“糖网”日常保健的科普知识宝典。 “其实,通过出版书籍,是想告诉读者,只要早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糖网”仍可防可治。”童晓维说。 从当年选择眼底病专科作为专业,到现在撰写出版科普书籍,童晓维觉得身上始终有一种责任。读研期间,童晓维初中的同桌因为“糖网”忽然双目失明,情况危急下找到了她,虽然进行几次手术后稳住了视力,但这件事让童晓维深受震撼,还是年轻医生的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糖网”。作为眼底病科专家,童晓维在临床上经常遇到40岁至50岁甚至30岁以下的病人。“如果能把握第一次眼睛出血的时机,甚至能让很多病人恢复到正常的视力,但很多患者过来就诊时就已经很晚了。”多年的临床经历让她深深体会到:“很多时候,我们像是在和时间赛跑!” “健康中国”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串数字。两年前,受“健康中国·家有名医”丛书编委会委托,童晓维和团队开始筹备编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与治疗》。将近两年的时间,团队将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倾注在这本科普书籍上。 童晓维说,“希望患者可以接收到这些‘有趣的科普’,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好的用眼习惯,并持之以恒。除了送给患者及家属,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更多的青年眼科医生。” 科普让患者“就医有门” 事实上,除了一些常见病,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迫切需要科普传播。 “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这对肿瘤患者来说并不是危言耸听。”医院肿瘤心脏病多学科诊疗团队本周发布的微电影《说句心里话》中,身患乳腺癌的女主人公却被心脏不适所困扰,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 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的带头人,心脏病亚专科主任程蕾蕾一直深耕医学科普宣传。“在这部微电影发布前,前后不止看了几十遍,发现细节上的问题,立即修改。” 记者了解到,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病的情况日趋普遍,由于我国目前肿瘤心脏病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肿瘤学和心血管病学的专业壁垒使大量肿瘤心脏病患者长期处于“求医无门”的窘境。 “肿瘤心脏病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为更多人所知,而科普作为促进医学专业知识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的重要推手,作用不容小觑。”程蕾蕾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为了让这个新兴学科走进公众视野,团队将临床真实病例改写成医学科普故事书、拍摄微电影,利用各种科普形式“奔走相告”,希望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发现这个领域,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共同努力。 为帮助日益增多的广大肿瘤心脏病患者走出困境,医院肿瘤心脏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年4月开设了华东首个肿瘤心脏病MDT门诊。就在最近,为了给心血管科和肿瘤科同道提供帮助与启示,团队在既往出版发行的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临床实践总结——《简明肿瘤心脏病学临床指导手册》一书的基础上,凝练交叉学科实践过程中的难点和亮点撰写发行《肿瘤心脏病学真实世界病例索骥》。 “医学科普传播不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