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思想网文化复兴,天下大同 苏毗人是中国古代实行女王政治的典型女国民族。苏毗人移居欧洲后成为古罗马、日耳曼、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不同语言中,苏毗人译名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如果将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罗斯文、意大利文等关于“苏毗人”译名进行对比,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将这些语言有关术语再翻译成为中文时,区别就大了。正如上世纪90年代有译者将“孟子”的英语术语翻译成中文时译成“孟修斯”,让读者莫名其妙。直接原因是译者缺乏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根本原因还是近百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从各个领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贬低和否定导致出现这些莫名其妙的现象。对于中国古代部落移民西方后的西方语言有关专门术语的翻译,如果缺乏对有关历史的了解,则更容易出差错。更何况在中国史籍中对古羌语和藏语“sum-pa”的术语翻译本身就不统一,有“苏毗”、“孙波”、“森波”等。“苏毗人”的西方语言术语被翻译成中文的表达形式可以说五花八门,包括“斯维比人”、“苏阿维人”、“苏厄比人”、“苏汇维人”、“苏维汇人”等。如果中外学术界都了解苏毗人的历史,在译名方面就可以少一些纷乱。 苏毗人出自西羌。西羌本姜姓,出于炎帝之后,源于上古湖湘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西羌出自姜姓三苗,属于炎帝后裔,三苗古国靠近湖南南岳,国都在今长沙株洲湘潭一带。舜帝将三苗徙之三危,即河关之西南羌地。禹王在湘西崇山开启夏朝之前,西羌代表性国家是析支。《禹贡》中提到的析支国历史上也称赐支或鲜支。 苏毗人的前身是夏朝文献《禹贡》中提到的织皮。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方国主要是由炎帝后裔姜姓羌族与黄帝后裔允姓姒姓戎族所组成。《尚书?禹贡》曰:“织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卽叙”。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在尧舜禹时期是西方重要方国。《史记?五帝本纪》曰:帝舜“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大戴礼记?五帝德》曰:帝舜“南抚交趾、大教,[西]鲜支、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夷]、鸟夷羽民”。刘向《说苑?修文》曰:“南抚交趾、大发,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肃慎,东至长夷、鸟夷。四海之内,皆戴帝舜之功”。织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等国所在部分地区在夏商时期形成鬼方等方国。孔安国在《传》中说:“羌在西蜀、叟、髳、徵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商朝后期与西方八国并存的羌国主要在西蜀。商周时期苏毗人出自西羌,也主要在西蜀。 苏毗国在汉代属于在汉武帝时形成西域内属的三十六国以及汉哀帝汉平帝间形成的西域五十五国。根据《后汉书》记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庭。汉哀帝汉平帝间,西域各国自相分割,为五十五国。后来,小宛、精绝、戎庐、且末等国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等国为于窴所统。郁立、单桓、孤胡、乌贪訾离等国为车师所灭。汉明帝时期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窴诸国皆遣子入侍。及明帝崩,焉耆、龟兹攻没都护陈睦,匈奴、车师围戊己校尉。汉代苏毗国是东女国的代表。 从姓氏族源上看,苏毗人出自西羌,也属于乞姓。《山海经·海内经》云:“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父也称柏夷父,是帝颛顼时期在湖南修道的高人。根据《澧纪》记载,柏夷父大亮、大隶赤民、颛顼等都在湘澧之间居住,彼此过往从密,浚明益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羌字,从羊从人,意为牧羊人。”伯夷父是苏毗人的祖先之一。苏毗部落中有乞姓。苏毗人长期与后来的藏人相处,并被吐蕃所并。藏人是由进入青藏高原的的氐羌中分支出来的。苏毗人中的姓氏有一些来自象雄与吐蕃,其中包括娘氏、韦氏、董氏、勃兰氏以及藏人六部的其他姓氏。其中勃兰氏白狼氏(sBra)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部族。根据《文书》“赞普传记”部分和《五部遗教》“大臣遗教”部分,韦氏家族出任吐蕃大论的有:韦·赤色象年、韦·赤苏杰藏写、韦·囊写徐赞、韦·嘉多热达尼。大论之助里是韦·苏囊,赋税料集官是韦·苏囊鸠章。 苏毗人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苏毗国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国家。根据《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青藏高原诸方国苏毗、象雄、吐蕃等早期都是子从母姓。喜马拉雅山诸峰的命名都来自女神名。遍布藏区的十二丹玛也都是女神。《隋书·女国传》记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号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俗事阿修罗神,又有树神……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苏毗国在开皇六年与隋朝建立朝贡关系。《通典》女国条记载:“女国,隋时通焉。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国王,王姓苏毗,女王之夫号金聚……开皇中遣使求贡。”唐朝的《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接壤,东南与雅州相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苏毗国在唐朝时期有大小八十余城,国土成东西短南北长的形态。《新唐书》称:“苏毗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据《唐会要》记载,在苏毗国,女子是家中的家长,并拥有多个丈夫。因此,苏毗国各部落的姓氏比较复杂,不同时期不同部落的姓氏中,既有母系姓氏家族,也有父系姓氏家族;既有古羌族姓氏,也有其他部族的姓氏。 从姓氏族源上看,苏毗国最强大时期一度成为西域霸主,其族人姓氏中自然有一部分来自昭武九姓。所谓昭武九姓实际上是康、安、曹、石、米、史、何、穆、毕等九姓国家,皆氏昭武。穆国,也称木鹿,谋夫,位于粟特地区的西南端,今土库曼斯坦马里地区。毕国也称戊地,伐地,位于安国之西,又名西安国。史国,也称羯霜那或佉沙,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南端,唐朝时为佉沙州。何国,也称贵霜匿,位于康国与安国之间,唐朝时为贵霜州。米国,位于康国东南百里,唐朝时为南谧州。石国,也称者舌、赭时、柘析等,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北端,今塔什干附近,唐朝时为大宛都督府。曹国,又分为东曹、中曹、西曹等。安国,也称安息国,位于布哈拉附近,唐朝时为安息州。康国,也称悉万斤、萨末鞬等,原是上古共工氏的封地,位于撒马尔罕附近,唐朝时曾设康居都督府。 根据藏族学者的著述,在古象雄国强盛时期,苏毗国的一部分曾经位于象雄国的外象雄地区。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该地区也称苏毗精绝。苏毗精绝地区包括三十九个部族,北嘉二十五族。精绝是与苏毗交界的小国,后被鄯善所灭。在松赞干布(公元~)以前至少有三十余位藏王。出于古羌人的苏毗人的历史比古象雄和吐蕃的历史还要悠久。 根据考古出土文献表明,苏毗人动辄攻击且末、精绝、鄯善等国。年英国学者贝罗出版《中国土尔其斯坦所出佉卢文书译文集》一书。该书收集翻译了尼雅等遗址出土的佉卢文书余件。编号致州长的信函记:“现本地传闻,苏毗人四月间突然袭击且末,汝应派哨兵骑马来此。”号信函记:“据且末方面的消息,苏毗人要来。谕令书已再次下达,军队须开赴。”国王敕谕编号记:“苏毗人从该地将马牵走,现在彼等要求赔偿这些马。”这些出土文献表明苏毗人在汉晋时期已经强大起来。 根据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对精绝遗址考察中发现的佉卢文的木简函牍,精绝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苏毗人的侵略。精绝国的邻国鄯善国王为此颁布多项命令,令精绝领导注意警戒。根据木简记载,精绝国在与“SUPIS”的战争中经常打败仗。根据《汉书》记载,精绝国仅有户,人口人,士兵人。精绝国地处苏毗与鄯善之间,迟早要被大国所灭。精绝国后来被鄯善所灭,鄯善后来被苏毗所灭。 商周以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许多从中国被迫逃离的部落和方国族人的避难所。苏毗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移居欧洲,也是沿着北方线路首先到达北欧,然后逐步南下。到秦汉时期,苏毗人已经纵横欧洲,参与欧洲多地的战争,并成为古罗马、日耳曼、高卢、不列颠、俄罗斯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罗马凯撒大帝在《高卢战记》中多处记述苏毗人参与不同战争的事迹。 古罗马塔西佗的《阿古利可拉传》记载,罗马军队从日耳曼尼亚征集一批乌昔鄙夷人。这些乌昔鄙夷人被派到不列颠驻军。他们杀死了自己的军事教练和百夫长,然后叛变逃亡。在逃亡中遇到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彼此抽签相食。这些乌昔鄙夷人后来被日耳曼部落中的苏毗人(译名斯维比人Suebi)捕获,其中一些人被卖为奴隶,有的被转卖到罗马当奴隶。 根据古罗马塔西佗著于公元98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记载,苏毗人(译名斯维比人Suebi)是日耳曼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毗人中有色木人(译名塞姆诺内斯人或萨莫奈人Semnones)。色木人自称为苏毗人中最古老和声望最高的一支。塔西佗说:“他们的宗教可以证明他们的古老。”色木人与其他苏毗部落的人一起,在树林里杀人祭祀,把丛林献给神。根据《隋书》和《唐书》的记载,古代苏毗人每年年初都要用一个活人和犬或猴向树神祭祀。古羌人还崇拜摩罗神(Mu-lasai)及大地母神。法国学者石泰安在《汉藏走廊古部族》中称之为聂苏(Ndjei-tsu)。古罗马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称之为纳尔土司(Nerthus)。该女神在特殊日期会由祭司接引乘车巡行苏毗人各个部落。古羌人的宗教信仰由苏毗人带到了欧洲。根据塔西佗的记载,色木人到达欧洲以后还分成个分部。部众的强大使他们自命为苏毗人的领袖。色木人是由色族和木族组成的苏毗人的大部落集团。色木人源于古代青藏高原的色木地区。 根据凯撒《高卢战记》记载,个苏毗人(译名苏厄比人,拉丁文Sueborum)的部落在莱茵河岸边扎营,试图渡过莱茵河。此时,苏毗人的领袖是纳苏阿(Nasuam)和且末乌斯(Cimberium)。任炳湘翻译凯撒《高卢战记》()时对苏毗人有部落表示怀疑。任炳湘在译注中说,“尚处在部落时代的苏厄比人未必也有这种组织,凯撒不过是随便使用一个现成字来称呼他们而已,这里勉强译之为‘部’。”任炳湘先生的怀疑出于当年对罗马文化的崇拜心理,可以理解。但是苏毗人的部落和人口数目的庞大是任炳湘先生所不知道的。在《Caesar’sCommentariesonGallicWarandtheFirstBookoftheGreekParaphrase》()一书中,CharlesAnthon注释说,“根据凯撒的说法苏厄比人有个部落,每年从每一个部落中征召0名战士去外邦作战。由此,这里提到的人数是000人。但是我们不能陷入这个错误——认为这就是苏厄比人所有的军事力量。”CharlesAnthon试图提醒读者,苏毗人中可以充军的人数远不止十万人。 根据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记载,凯撒在一次战争中消灭日耳曼部落40万人,并且是在谈判过程中干的。这是违反国际法的战争罪行。伽图在罗马元老院建议,将凯撒送给日耳曼蛮人去处理。凯撒辩解说他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干的。 苏毗人中还有郎巴地人。郎巴地人译名是伦巴底人Longgobardi。郎是古代青藏地区董族和苏毗族的称号,巴地是丹巴地名。郎巴地人中以郎氏为主,包括娘氏族人。古羌语的藏语glang与Rlang相通。(参见《郎氏家族史灵犀宝卷》) 苏毗人中还有盎格利夷人Anglii。盎格利夷人是后来英国盎格鲁人的祖先。盎格利夷人以杨氏和娘氏为大族。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主要是由盎格鲁与萨克逊两个部落组成的。其中盎格鲁人就是苏毗人的部落,是中国古羌人的后裔。《日耳曼尼亚志》将盎格利夷人列为日耳曼苏毗人的范围,是有历史根据的。 苏毗人中还有瓦族人(苏毗语和藏语为wa。),也称瓦兰人。瓦族人中以韦族人(藏语为dBav。)为主,与可萨人有亲缘关系。《日耳曼尼亚志》中译名瓦累尼人Varini,属于苏毗人中的瓦族人。瓦兰人是公元9世纪早期俄罗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瓦兰人的到达带来了罗斯人。罗斯人是瓦兰人的一支。瓦兰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建立基辅有关。基辅是北狄可萨人建立的。西方书籍称可萨为哈扎尔。可萨人是塞种羌人与乌孙、大月氏、康居人、奄蔡人、大夏人混合形成的哥萨人,也称萨迦、萨克、塞克等。塞种本允姓之戎。可萨人后来转入铁勒部族,逐步形成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简史》对此有说明。可萨人于2世纪末大规模出现在里海、高加索山等地。可萨人对俄罗斯地区早期文化的影响很大。阿拉伯历史学家称伏尔加河为可萨河。可萨人建立基辅后长期统治基辅。 瓦兰人的其他分支有瑞典人、诺曼人、盎格鲁人和哥特人。瓦兰人到达南俄地区后,该地区开始称为罗斯国。诺夫哥罗德人也是瓦兰人的后代。俄罗斯《古史纪年》年记载说希腊人统称所有俄罗斯人种为大斯基泰人。年拜占庭皇帝米哈伊尔三世时罗斯有人去察里格勒,此事在希腊编年史中有记载。希腊普利斯库斯的著作中说,-年阿瓦尔人西迁逼迫Saviks人西逃,引起邻近东罗马帝国的三个民族逃离本土。年阿瓦尔人请求东罗马帝国的帮助。年在匈牙利建立阿瓦尔汗国。厌达Abde亡于-年间。年突年突厥可汗致信东罗马皇帝Mauricius,说征服了厌达Abde,击溃阿瓦尔人。阿瓦尔人是东胡人,黄帝后裔夔的后代。保加尔人是东胡人族群的阿瓦尔人的一支。在北高加索地区。阿瓦尔人是保加利亚人的先祖。 苏毗人中还有苏瓦氏Suardones。其他译名有斯瓦多内斯人(《日耳曼尼亚志》)、苏伐刺孥瞿坦罗(《大唐西域记》)、苏伐刺孥瞿咀罗(《新唐书》)、苏伐叠(法国鲁保罗《西域文明史》)。 根据古罗马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的记载,苏毗人中还有柔底尼人Reudigni、阿威约内斯人Aviones、欧多色斯人Eudoses、努伊托内斯人Nuithones等。这些苏毗部落共同尊奉大地母神Nerthus。厄尔门杜累人Hemunduri是忠于罗马的日耳曼苏毗人。厄尔门杜累人善于经商,从事罗马殖民城之间的贸易。与厄尔门杜累紧邻的苏毗部落是人纳累喜人Narisci。然后是玛尔考蛮人(译名马考曼尼人M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