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五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魏锐利 手术台也是一个 血火洗礼的战场 」人物介绍 魏锐利,主任医师,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眼眶肿瘤专家,从医30年。全国眼眶病眼整形学组委员、全军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全国眼科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上海眼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卫生系统最高奖——“银蛇奖”获得者、全军教学“育才奖”银奖获得者。 专攻疑难性、复杂性眼眶病特别是眼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开展各种复杂眼眶手术,在眼眶病的诊断、眼眶肿瘤的微创手术、眼眶肿瘤手术的视功能保全、眼眶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和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治疗等领域均取得突出的成就,使眼眶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治愈率明显提高。是国内少有的眼眶病专家之一。 采访笔记话题从老山前线说起,少年壮志,他怀揣一腔热血上了前线,“年,老山,越军的冷枪防不胜防。闷热黑暗的猫耳洞,一支烟功夫的牺牲,无处排遣的寂寞,如影随形的恐惧,半年时间,对将来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战友的牺牲面前,现在所有的名声和荣誉都不值一提。” 我见到一张照片,他挎着冲锋枪依靠在阵地一隅,年轻的面庞露出浅笑,我似乎在重温谢晋那部《高山下的花环》,他就是梁三喜,靳开来。 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魏锐利,全国眼肿瘤及眼整形学组委员,全军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上海眼科分会副主委。专业擅长眼眶肿瘤、甲亢突眼手术,白内障手术,眼眶骨折,甲状腺相关眼病综合治疗。尤其是眼眶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等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全国著名眼眶病专家,被好大夫在线评为全国“患者心中好大夫”。 三十年,他打造了医院“眼眶病”的品牌,他在好大夫网站上有数万粉丝,有德国留学生因甲状腺眼突,辗转世界各国求医,均被告知无法手术,他收治了,治愈了,姑娘说,魏大夫给了我一双新眼睛,我要用它看崭新的世界,“那种信任感,让我离不开手术台,我的病人有半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千里迢迢,望眼欲穿,都是老大难,我想,我再不给他们治,就真的没人能拯救了。” 科室规模不大,病床也不多,他不与同行相比,只是绝不甘心做一个手术匠,“眼眶手术不同于其他眼科手术,复杂,易出血,易发生并发症,就像触及一个前沿阵地上密布的雷阵。每个动作都要到位,而且,我们是接地气的个性化医疗,每例病人都录入档案,有大数据支撑。” “现在越做越难,越做越发现更多的不明白,越做,胆子越小,然后拼命学习,看文献,查资料,这两天第十六届国际眼视光学会议的论坛上,我有个演讲,谈眼眶的解剖,这是非常基础的话题,在已知和未知领域,我需要学习的太多。” 他坦言,经常焦虑,有时候甚至用药物帮助睡眠,“不是难题不会送到我这里,一想到周一上午门诊,五十多号病人要谈,相当一部分要办理住院,周日晚上就开始睡不着了。 他经历过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他说,要是哪一天解甲归田,最舍不得就是这件军装,那件军装里,有热血,有忠诚,还有家国情怀。 1猫耳洞里的军医年,魏锐利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正赶上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央军委选派优秀学员到老山前线去,那个年代,报效祖国是每个热血男儿的梦想,魏锐利对家里谁都没说,悄然报名,作为一名军医跟随部队上前线,从战场上回来以后才告诉家人。 在前线,看着战友挡子弹、踩地雷,他作为军医是受保护的。刚刚还在唠嗑的人,一转眼就牺牲了,这种感觉很难描述。有一次,一名战友来找他,说是浑身酸痛,魏锐利检查了一下发现并无大碍,就让他回了阵地,一支烟不到,那战友所在的阵地被越南人的导弹击中,阵亡五名战士,抬下来掀开蒙着的白布,那名曾被他理解为“混病号”而打发走的战友,就直挺挺地躺在担架上。 “战场是无情的,是血腥的。”话语之间,魏锐利不经意流露出愧疚,但是谁都无法预知后面的事情。“如果有先知,一定留下他不回阵地,可是命运无法更改。只有生者更加珍惜,救治更多能救的人。” 魏锐利坦言,战火中其实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惊天动地,而最大的考验是守卫中的寂寞。一个猫耳洞里面五六个人,躺着、坐着、站哨观察敌情,总共就这有那么三四平方米大的地方,一呆要呆上五六个月。“除了如影随形的恐惧,就是漫无边际的寂寞、煎熬。” 直到现在,魏锐利都舍不得用水,甚至没有喝水的习惯,他说这是在战场上遗留的“毛病”,战场上闷热、没有厕所、没有水源,经历过求之而不得之后就会变得格外珍惜,“水太珍贵了,看到别人开着龙头浪费水我都会情不自禁关上。” 谈及战场的收获,他说觉得活着回来就是足够的幸运。从战场上走了一圈,人变得平和,对名声、荣誉不是那么在乎了,想到死去的战友,想到那些生活远远不如自己的战友,欲望已经大大降低,对生活很知足。“比起那些逝去的英魂,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值得感恩。” 少了俗世沽名钓誉的牵绊,从战场上回来他很快明确了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些什么。“我是医生,把医生能做的做到极致。战友之间很少提及这些,甚至不愿意去讲,回忆也是一种伤害。” 2眼眶病专家说到走上军医的道路,那是年报考了第二军医大学,多半是老师的推荐,又似乎是命运选中的。因为,在不到一岁的时候,魏锐利生过一场大病,重症肺炎,那个年代药品不足,氧气管都拔掉了,医生还在硬着头皮继续抢救,后来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出院后父亲去感激医护人员,随口说,以后这孩子长大了也当医生,治病救人。“后来真的成为医生,还来不及谈热爱或者理想,就上了战场。” 他坦言,真正热爱这个行业是在工作以后,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从工作中得到病人的信任,看到病人康复的喜悦,这种成就感让他自豪,也渐渐发现自己是热爱医学的、离不开手术刀。 读书的时候,魏锐利念的是临床医学体系,在战场上主要是抢救、包扎。从战场回来,他选择去了眼科。他在定亚专业的时候,老师认定他有一股钻劲,给他选了眼眶病这个专业,“一定要有一门突出的技术,那段时间,解剖、影像、手术、总结病例,开始系统学习。” 眼眶病,是发生在眼眶的除眼球以外的疾病,包括到骨壁之间的范围。眼眶疾病种类越来越多,光原发的眼眶肿瘤疾病就有多种,此外还有炎症、先天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等等。“眼眶里的血管,最粗只有一毫米,断了哪一根,都有可能失明,12对主神经,眼眶里占了六对。”他说。 在魏锐利看来,眼眶手术和其他手术有大不同。第一,病人的视力大多良好,只是眼睛边上长了肿瘤把眼球顶出来了;第二,病人都相对年轻,甚至有刚出生的小孩子;第三,眼眶手术复杂、容易出血、并发症多,处理不好极易失明,一旦发生,对患者影响巨大。“眼眶肿瘤最难的地方是,手术刀多切一点可能就致盲了,少切一点,就可能复发,分寸的拿捏太重要了,需要悟性和经验。其实,眼眶手术像是另一个战场,密布铁丝网、电网、雷阵。” 一个德国留学生,患甲状腺眼突,在德国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以为可以为她手术的医生,但是在手术的前一天,医生告诉她可能达不到预期,手术取消。她在网上搜索了所有的资料,最后找到魏锐利,做了甲状腺凸眼手术,年做完手术,年初,她写了一封感谢信来,说魏医生给了她一双新的眼睛,她将用这双眼睛重新看世界,这封信被贴到网上,引起轰动。魏锐利说,看着病人的来信,心底升起无限暖意。 年学医,从医30年了,已经被称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但魏锐利说,眼眶手术是越做越难,越做越不懂。“现在能找到我的,多是别人啃不下的骨头。我现在已经不再讲手术数量,而是质量,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动作都要到位、精准,达到最好的结果——减少出血,减少并发症,恨不得每一个步骤都接近完美。” 3接地气的科室他的科室规模不大,现在医生也只有14个人,二三十张病床,但一年光全麻手术就要五六百例,只要是眼眶病都能找到这里。“手术都要排上好几个月,来的病人大都是外地的,需要住院,病床就有限,待床的患者心急如焚,我们在耐心解释的基础上,排除困难,力争尽早的给患者安排住院手术。” 魏锐利说,并不希望病人都来找他,手术量多压力也大。他希望能把更多的技术传出去,把更多年轻的医生带出来。“我不去追求高峰论坛之类的,平时教学培训名字也就叫学习班,十五六个人,拿出一个具体的病例,大家围坐起来,讨论如何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他坦言,一天六台全麻手术,在国外可能一个礼拜只做一台,“在细致方面还是很有差距。”现在,他的科室对每一个病人都有总结,病人所有的资料,包括影像、手术记录、病史、随访,全部存档。 私下里,魏锐利会做一些公益。退伍军人、伤残,特别是对老山前线的战友,遇到困难,能帮的他总要帮上一把。有个双腿被地雷炸断的老战友,女儿刚一工作就查出白血病,战友们捐款30多万,而医院,安排救治,现在已经开始化疗。一个上前线的战友得了眼眶肿瘤被他治愈,前来千恩万谢,谈及这些,他淡然一笑,“掌握了一项能为别人服务的技术做点事,这是当医生最基本的,没什么好说的。” 口述实录 唐晔您平时忙吗,在忙什么呢?魏锐利手术,门诊,一上午四五十个门诊。最近有一个全国的眼眶会议在上海召开,我有个发言,大家可能会想,我会拿出一个疑难例讲解,显示水平,但是我就讲眼眶的解剖——主要是手术越做困难越多,本身需要提高,我喜欢接地气,希望拿出最实在的内容和大家探讨,而那些才是患者真正需要的。唐晔有没有想法医院去学习?魏锐利没有。从手术的量上,现在已经是应接不暇。而且随着时光的消磨,已经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不过我会读很多书,查阅国外的资料,自己学习。唐晔平时让您感到快乐的是什么?魏锐利快乐来源于病人,病人重获光明,经过自己的手,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唐晔您现在还会感到焦虑吗,有没有排遣的方法?魏锐利会的,比如很多病人都需要作解释——大多是外地来的,来了要住院,没有那么多病床,每个病人都是痛苦的,我理解病人。周一上班,我礼拜天下午就开始焦虑了,有时候吃点药才能入睡。唐晔您现在手术之前,会受情绪的影响吗?魏锐利不会。我心态一直很好,不会受情绪影响。这也是职业习惯,只要是医生换上了手术衣,拿起手术刀就开始进入状态了。唐晔如果给您一年的假期,您想做什么?魏锐利最好能休息一下,压力还是大的,很多手术都要自己做,甚至把家里的事情都耽误了,如果能休息,真的一下子想不到要做什么,先休息两个月再说。唐晔总有一天,您会放下手术刀,那时候您会做什么?魏锐利我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如果不做医生了就做老师——健康教育的老师,培养新人,或者利用网络平台给普罗大众讲眼科知识,一样都可以做的很好。唐晔如果哪一天您脱下这一身军装,您会不舍吗?魏锐利那是很舍不得的。感谢学校、医院,是军队、医院把我培养起来的。参过军打过仗的,都舍不得脱下军装,这里的情怀,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唐晔您认为什么是好医生?魏锐利一个医生今年做了台手术,明年做了台,并不一定代表医术水平提高了,这只是个手术匠。好的医生一定是不断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技术来减轻病人痛苦,要超出量的概念,把难的手术做细。而且,对待病人的这颗心,始终要有热度,医生的心是热的,是善的,与病人感同身受。Tips医院眼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医院眼科,是国家眼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医院的重点科室,医院眼科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的高素质、年轻化医师队伍,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平均年龄仅38岁。在魏锐利教授的领导下,科室全体紧紧围绕“眼眶病诊治中心”这一学科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眼眶病眼眶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25余年,业已形成了以眼眶肿瘤手术治疗学为龙头,以甲状腺等相关眼眶病的综合治疗、眼眶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眼眶骨折的修复治疗、眼眶整形美容的手术治疗为特色的学科格局,以激光乳化白内障手术、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治疗和眼底病的诊断与激光治疗为辅的学术发展方向,多头并进,因而成为全军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眼科特色科室。近几年,学科发展迅速,医教研取得突出成就,先后5次荣获集体三等功,获总后勤部学习成才先进集体、第二军医大学标兵单位和先进党支部、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班组等称号。 全科自年以来共开展课题研究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上海市科委资助基金8项,军队青年科研基金3项,军队“九五”、“十五”重点等科研课题,基金总额多万元。近年发表论文余篇,SCI7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积极进行继续医学教育,有4人获得校“A”级教员称号,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多次举办全国眼眶病影像学诊断学习班。 采访/唐晔编辑/王玉 晔问仁医已入驻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 |